7月20日,报名参加了易仁永澄老师分享的“成为一个高效能人士,你就差这个习惯”活动,一个小时,记了半页纸,整个人却还是懵的。看着半页笔记不知道当晚一个小时收获了什么。
8月11日,为了完成分身术体验营的预习作业,重听分享内容。边听边各种认同,同时把笔记从原本的半页纸扩充为三页半。这次收获的却远远不只多出来的那三页笔记,还有内心的改变,对积极主动的更多认识和认同。
7月20日是我学习幸福成长的课程第一天,课后,很多伙伴分享了自己的具体收获,感谢老师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整堂课,每个字都有听到,但是组合起来的怎么好像对自己没用呢?
因需要学习《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才能通过海比特训练营的考试,我逮着空闲时间火速看完,然后参加考试。结果,唯一一道选择题回答错误!这时我才开始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效率。
于是重新,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学习《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做了四页笔记。也因为这次认真的不浮于表面的学习,在第二次重听“成为一个高效能人士,你就差这个习惯”时,才有收获。
每个人都可以主动使用自我意识,在刺激和回应中有选择权,成长为自己最期待的样子。
小我和资源我,就是在自我意识在刺激和回应中的选择。
根据刺激直接下意识做出的回应,就是小我,完全跟着情绪走,毫无自己的判断和意识。
而如果在应对刺激时能跳出小我,想到目前的情况,什么是对自己更好的反应,就站在了资源我的角度上,也就拥有了选择权。
在最近人际关系处理中,我就有了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前两天,非本部门领导指派我做一个非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遭到我拒绝。该领导开始对我进行非常难听的大声恶骂,平时我会直接跳起来同样大声的吼回去。而那天,我非常冷静的坐在我的座位上,只是平静的告诉她这不是我的工作内容,该领导持续不断的进行了快十分钟的骂骂咧咧才结束。没想到,事后同办公室里的所有员工都发表了对该领导的低评价。我猜想,如果我对骂回去,同事们背后的讨论就是对我与该领导同样低评价了。
这是我第一次想到,原来人真的可以在刺激和回应中有选择权,提醒自己在后面的更多使用和记录心得。
高效能只是让自己过美好而满意人生的一个手段,而非目标。
我有过很多目标,比如管理好自己的财务状况。于是采用记账的方法,间断持续了很多年,可财务状况仍然是不清晰,毫无头绪的,所以一直觉得是工具不对,开始用纸笔,后来用各种记账软件。
研究了很多方法,却忘了我的目的不是记账,而是梳理和管理自己的财务。直到今年,才回想起自己的初衷,开始用最简单的电子表格,一周或两周记录一次,每月做一次分析。现在我对自己的财务状况非常熟悉,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
现在,让自己过美好而满意的人生是我的目标,而不是混脸熟,而跟着易仁永澄和他的团队,以及幸福进化俱乐部的小伙伴一起成长就是我的方法。
本质上直击问题。
6条元规范里的关于个人和关系的规范——本质导向,在这次积极主动分享上,就是教我们如何主动的分身思考。
一开始老师抛出分身术的概念时,太诧异了,谁能做到分身?
老师从what,why开始,到how的TMBRT模型解析,加上最后给出的积极主动自我觉察表工具时,才真正明白了原来真的可以——
借助工具,对自己的言语,情绪,念头,关注点进行觉察和记录,再加上对自己动机,行为,奖励,触发器敏锐度,触发器的本质分析,可以一步步达成积极主动规范。
关于体验营三人一组的感触
对于组队开始认为只是形式,学习了元规范后,觉得是有道理呢。
真正有感触的是组队之后的接触和学习,感谢遇到的两位队友,互相分享,互相鼓励。特别是队长wind,整个分身术体验营第一个提交作业,然后不时和我们分享她的心得体会,不停鼓励和督促我们尽早完成作业。而且除了体验营,还分享了其他的学习信息,真是收获甚多。
可惜这次让队长失望了,我给自己找了太多理由和借口这么晚提交作业。
但是!下次我将不需要队长的督促,就会尽早完成作业,让自己选择积极主动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