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这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这种田园诗对为中国古代的,乃至如今的文人提供了一个心灵上的家园。
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惔、王濛、支遁、孙绰、许询等人)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士人群像。有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幸运。
国外汉学专家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抱有极大热情与迷醉,同时也出版了很多生动的研究专著。《中国古代文学(从史记到陶渊明)》为日本文字学家、汉学家白川静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二部,述及西汉初期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学史,涉及司马迁、汉赋与乐府、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等文学派别与文学家。
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与考据功力,加之日本学者严谨而细腻的风格,遂使本书常发他人所不能道,视角独特,见解深刻。作者从将其作为理解西汉至南北朝之间企图摆脱国家羁绊、拒绝埋没于体制的“士人”精神的锁钥,勾勒出中国古代士人努力把握命运、遵循自然情感而生的人文群像。
01.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提及中国西汉到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就必须谈及《史记》。《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史记》并非司马迁一力完成,而是父子二人合力编纂,且在编纂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素材,两人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也特别高妙。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文字生动,笔力洗炼,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项羽率直卤莽,刘邦持重刻深,宛然可见。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02.特殊的政治局势演变出特殊的文化风流
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非常重视文人、士人的时代。但由于从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各权势集团互相倾轧,斗争残酷,士人们自身的政治命运常常难以捉摸和把握,宦海沉浮,人心难测。
为了避开政治漩涡,士人本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原则,他们拼命放纵性情。正是因为名士们的生存状态是特殊的,所以才会有精神上的自由。他们掌握知识,但却不在封建统治体制之内。文化的力量在此显示出特殊的魅力,他们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在了文化领域,这就使得他们的精神能够长存,并且形成了一种名士文化。这种文化需要特殊的性格,特殊的人格才能炼成。
拿《古诗十九首》来说,它其中描述的就是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充满了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再提及“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他在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的理想人生,如《赠兄秀才入军》。嵇康的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这种名士风格虽是暴政下知识分子出于无奈的选择,但却从历史特点上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开我国知识分子与专制暴政不合作之端,而且创文化人突破束缚人性的传统礼教从而实行思想解放之始。
以陶渊明为例,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读者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对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语言不加雕饰,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从史记到陶渊明)》是日本文字学家、汉学家白川静代表作,也是研究中国上古至南北朝时期文学的普及性著作。从文字的解读与分析入手,以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与考据功力、严谨而细腻的风格,结合考古学、文字学的发展路向,力求还原鲜活的古代士人世界。开辟了古代诗歌研究的新途径,给我们无穷的启发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