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十分简单明了,社会基本由社会规范主导。自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进入中国,我们的社会就多了一套市场规范。
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互相之间的友好请求。你能帮我从香港带两瓶奶粉吗?你能帮我搬一下沙发吗?社会规范暗藏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回报的。
市场规范主导的世界则截然不同。这里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这里的交换是黑白分明的,工资、价格、租金、利息、成本和盈利,都精确计算,清清楚楚。但这种关系未必是邪恶和庸俗的,它同时也包括了简单、自立、创新和个人主义,也意味着利益比较、及时偿付和按劳取酬。
我们日常的生活游走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并采取不同的规则应对。出人意外的是,我们并不能在这两个世界之间随意切换,市场规范会轻易伤害社会规范。一旦在社会规范中引入市场规范,市场规范就会取代社会规范,并且伤害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引入市场规范之前。
几年前,消费者维权组织询问一些律师是否愿意低价为一些需要维权的消费者服务,大约是一天50元的补助,大多数律师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该组织的经理想出一个绝好的点子,他问律师们是否愿意免费为需要帮助的消费者维权,结果同意的律师占压倒性多数。没有报酬怎么会比50元更有吸引力呢?这是因为提到了钱的问题,律师们用的是市场规范,认为报酬与他们的实际工资标准相比太少了。没提到钱的问题时,他们用的是社会规范,所以他们愿意奉献时间和精力。
一家幼儿托管中心苦于部分家长未能按时接回小孩,于是采取了迟到罚款的措施,希望运用罚款措施能有效减少某些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结果发现罚款的效果并不好,事实上,它还会带来长期的负面效应。为什么呢?实施罚款之前,老师和家长之间是社会关系,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迟到的。如果家长迟到了,他们会对此感到内疚,这种内疚迫使他们以后准时来接回孩子。但是一旦实施了罚款措施,用钱来解决迟到问题,托管中心就无可挽回地用市场规范取代了社会规范。家长们会想,既然我为自己的迟到付了钱,我就有权晚点来接回小孩了。他们用市场规范来解释和看待这件事,于是他们就可以自己决定早来还是晚来,结果他们迟到的现象更多。一旦市场规范进入了我们的考虑,社会规范就随之而去。而且糟糕的是,即使迟到罚款措施取消之后,迟到的现象也没有减少。也就是说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取代之后,受到伤害的社会关系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从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