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映芳华

淮海战场的硝烟,早已沉淀为史册中泛黄的底片。然而,一辆吱呀作响的木质独轮车,却清晰无比地碾过孙爱萍记忆的旷野。泥泞小路上,车轮倔强地留下深深辙痕,满载的粮草,仿佛也承载着一个民族在战火中萌生的新绿。推车人,是她的外公梁栋——一位在烽火中负伤,又将余生深植于滨海淤尖那片贫瘠教育土壤的中学校长。外公粗糙的手掌,常常抚过腰腹间那块沉默的旧伤疤,目光却穿透岁月烟尘,投向更远的地方:“教育,也是战场啊,一场塑造民族未来的无形之战……” 这滚烫的信念,如同血脉里奔流的星火,在孙爱萍幼小的心田悄然点燃,照亮了她此后漫长的人生航程。

三十七载光阴,无声滑落于三尺讲台。粉笔的微尘,悄然染白了她鬓角的青丝,却从未黯淡她眼中那份执着的光芒。孙爱萍的心,是一张坚韧的琴弦。那弦,被岁月细细打磨,被使命紧紧绷直。她的爱,是那根无形的弓,引而不发,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只为等待,为每一颗懵懂的心灵,拨响生命最初的乐章。

庚子深秋,盐南高新区这片涌动着活力的土地上,一株名为“民进”的新苗破土而出。孙爱萍,这位杏坛深耕者,被时代的潮水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成为民进盐南高新区支部的首任掌舵人。十三颗怀揣理想的心,如同散落的星辰。而她,仿佛拥有无形的磁力。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沉甸甸的以身作则和春风化雨般的细致关怀。会员生病住院,她提着熬好的粥,轻轻放在床头;新会员面对繁杂事务茫然无措,她坐在一旁,将文件一页页翻开,逐字逐句讲解,眼神温和而坚定。盐南民进,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点滴温暖中,渐渐聚拢成一个充满生机的“家”。那最初的十三颗星火,在她温煦目光的守护下,竟成燎原之势,汇聚成三十七人的蓬勃林海。

他们的目光,始终落在民生冷暖的细微褶皱里,落在教育前沿翻涌的潮头浪尖。社区养老院窗边老人孤独的侧影,年轻父母怀抱婴儿时对托育的焦虑眼神……都成了他们案头亟待解读的课题。四年半时光,九十余篇带着盐南泥土气息和民进赤诚的社情民意信息,如同羽翼丰满的信鸽,飞向决策的高处。其中三十七篇被郑重采纳的文字里,有曹致虎教授关于高招“专业服从调剂”的灼见,字字切中时弊;更有破解“养老难”、编织“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的集体智慧结晶。那不是冰冷的铅字,是无数脚步丈量、无数心声倾听后,脉搏在纸页上的真实跳动。

“老吾老,幼吾幼”,古老的仁心在她手中化作温热可触的行动。社区学院敞亮的教室里,墨香氤氲,银发老人悬腕挥毫,笔走龙蛇;庭院中,太极的云手缓缓划出从容的弧线,仿佛在梳理流逝的时光。深入街巷的调研脚步,丈量出“医育结合”托育新模式的清晰蓝图。对“一老一小”的这份深情凝视与守护,正是“立会为公”这枚沉甸甸徽章下,最朴素也最璀璨的光芒。

民进广阔的天地,从未稀释她对三尺讲台的刻骨眷恋。那方寸之地,是她灵魂的原乡,是她生命的锚点。外公那辆穿越战火的独轮车,是镌刻在她心版上永恒的图腾。三十七载春风秋雨,星灯长明。省“校外教育辅导站优秀辅导员”、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这些称号是勋章,更是她心血与汗水凝成的琥珀。核心期刊的字里行间,闪烁着思想的火花;近十项躬亲完成的省市级课题,是她探索教育秘境的坚实足迹。它们为民进组织洞察教育变革、推动教学创新,提供了带着粉笔温度与泥土芬芳的第一手见证。

她的课堂,是拒绝标准答案桎梏的自由海洋。“摸摸看,猜猜它是什么材质?试试看,怎样让它发出最好听的声音?”寻常的音乐课,瞬间化作充满魔力的探秘之旅。执教《蒲公英》,那抽象难懂的“弱起”小节,在她灵动的指尖和轻盈的舞步中,幻化成漫天飘飞的精灵。孩子们化身小小的蒲公英种子,在想象的微风中舒展、旋转、飘荡。乐理的坚冰,在这充满生命律动的舞姿里悄然消融。同事陈扣群每每谈起,眼中都闪着光:“孙老师的课堂有种奇妙的魔力,一句轻轻的‘试试看’,就像擦亮了一根火柴,瞬间就点燃了孩子们眼底那簇好奇与勇气的火焰。”

这魔力,在新河实验小学争创“省艺术特色学校”的关键舞台上,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华彩。她倾注心力执导的葫芦丝合奏情景剧《映山红》,将民进人锐意创新的精神内核,熔铸于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乐声流淌,舞姿翩跹,故事在情景交融中层层推进。评审席上,一位资深专家身体不自觉地前倾,眼中迸发出惊喜的光芒,甚至忘了扶正滑落的眼镜,激动地掏出手机:“太妙了!这种表现形式绝对是首创!我一定要录下来带回去推广!” 成功的背后,是她对艺术教育本质的深刻洞悉与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然而,她心弦上最深沉、最动情的回响,往往来自那些被喧嚣世界遗忘的寂静角落。听障儿童小佳和小俊的世界,声音是模糊的幻影,是隔着毛玻璃的风景。助听器里传来的音乐,总带着令人心碎的延迟与扭曲。孙爱萍蹲下身,平视着孩子的眼睛,轻轻拉起他们的小手,贴在自己温热的喉管上:“感觉这里,它在动,像小鱼在跳……” 孩子的手指微微颤抖着,感受那细微的生命震颤。她宽厚的手掌,完全包裹住孩子的小手,一遍,十遍,百遍……引导着稚嫩的手指在冰凉的葫芦丝音孔上摸索、按压,感受气息的轻重缓急如何化作指尖的微妙力道。手臂酸胀得抬不起来是常事,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但她嘴角的微笑从未消失。终于,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月光下的凤尾竹》那清澈婉转的旋律,第一次如此清晰、完整地、带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气息,从小佳的唇边和指间流淌而出!那一刻,小佳愣住了,随即,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毫无征兆地滚落她稚嫩的脸庞,砸在锃亮的葫芦丝上。从最初的瑟缩胆怯,到勇敢地站在社区、街道简陋的舞台上,再到最终,他们昂首挺胸,带着自信的微笑,走进了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那金碧辉煌、聚光灯闪耀的大剧院!孩子的父母送来锦旗,红底金字灼灼生辉:“感恩教委,关爱儿童”。母亲的声音哽咽着:“孩子是不幸的,但能遇到孙老师,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那无声滑落的热泪,那饱含千言万语的锦旗,是对她用爱为钥匙、叩响寂静世界之门,让残缺的生命也能绽放出华彩乐章的最高礼赞。

凛冽的寒冬,也从未冻结她心中奔涌的暖流。由她发起并年复一年坚守的“温暖寒冬,温情传递”活动,早已成为盐南冬日里一道最温情的风景线。崭新的羽绒服蓬松柔软,带着阳光晒过的暖香;书包挺括,文具盒里铅笔排列整齐。她亲手将这些温暖,郑重地交到上百名身处困境的学子手中。一个小女孩,小脸冻得像红苹果,迫不及待地把脸埋进那件鹅黄色的新棉衣里,深深吸了一口气,抬起头时,笑容灿烂得仿佛能融化冰雪:“孙老师,衣服好暖和呀!像……像抱着一个小太阳!”《新华日报》《江苏少年网》的镜头,永恒定格了这足以驱散世间严寒的动人一瞬。

癸卯年十月,孙爱萍的人生航标转向盐南高新区社区学院。岗位在变,舞台在拓宽,但那颗为教育而燃烧、为民进而跳动的心,反而像添了新柴的炉火,燃烧得愈发炽热明亮。站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这一宏伟事业的新起点上,她胸中的蓝图徐徐铺展:要将关工委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民进组织强大的向心力与丰富资源,与社区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灵魂进行深度交融、有机生长。“家校社共育大讲堂”的构想在她脑中成形,渴望联动起学校、家庭、社区乃至更广阔社会的力量与智慧;“银龄乐学”计划则让那些经验丰富、情怀依旧的退休教师们,智慧之光在社区这个新天地里继续闪耀,实现价值的再创造。

她深知,一方水土的灵魂,深藏在其独特的文化根脉之中。她立志以“春蚕织梦,爱育桃李”为精神内核,深深扎根于盐南丰厚的文化沃土,用心培育和浇灌“盐南匠星”技能提升工程、“非遗传承进社区”等饱含地方风骨与韵味的品牌项目。她的愿景清晰而温暖:让社区学院真正成为居民“家门口”触手可及的“成长加油站”、“技能充电站”和“精神栖息地”,成为一个滋养社区文化、凝聚邻里乡情的温馨美好家园。这条崭新的征程,同样是民进人服务社会、参与基层治理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广阔舞台。她目光坚定,满怀信心,誓要将民进组织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与社区教育的平台优势紧密焊接,在这片充满无限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新的、沉甸甸的硕果。

外公的木轮车,曾碾过烽火岁月的泥泞与黑暗,吱呀作响的车轮,载着不屈的信仰驶向黎明的曙光。如今,孙爱萍——这位民进盐城总支的领航者,以无私的爱心为坚韧的钢骨,以深邃的智慧为精密的轴承,以沉甸甸的责任为不竭的动力,正铸就着一辆新时代的“精神之轮”。这车轮,承载着知识的薪火、关爱的暖流、民进的使命与担当,在时代的广阔沃野上坚定前行。从菁菁校园的琅琅书声,到社区学院终身学习的课堂灯火;从留守儿童清澈眼眸中闪烁的期盼,到听障少年指尖流淌出的、征服命运的生命乐章;从三尺讲台日复一日的谆谆教诲,到参政议政为民代言的铿锵之声……这辆由信念驱动、永不停歇的“精神之轮”,朝着同一个无比坚定的方向执着奔驰——让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梦想都被温柔地看见、被用心地珍视、被全力地赋能,直至驶向那繁花似锦、人人皆可绽放生命华彩的远方。

弦歌不辍,声声不息,在岁月的长河里荡起悠远的回响;芳华灼灼,其道大光,照亮前行的每一寸土地。孙爱萍以心血谱写的教育长歌与履职壮歌,必将在盐阜大地厚重的史册上,在蓬勃发展的民进事业画卷中,向着更加壮丽、更加辽阔的未来,持续昂扬,奏响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崭新辉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