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一辆运送粮草的木质独轮车,却在孙爱萍的生命里碾下永不磨灭的辙痕。推车人,是她的外公梁栋——一位在战役中负伤、后扎根滨海淤尖校园的中学校长。外公常抚着旧伤,目光深邃:“教育,也是战场,是塑造民族未来的无形战场。” 这滚烫的信念,如同家族血脉里的火种,点燃了母亲、舅舅,也照亮了孙爱萍的人生航向。三十七载春秋,她循着祖辈的足迹,以心为弦,以爱为弓,在杏坛之上,谱写了一曲深沉而激昂的教育长歌。
传承:独轮车碾出的教育心路
外公的独轮车,满载的不仅是粮草,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这份期许,在孙爱萍的讲台上生根发芽。三十七年光阴,化作春风化雨的坚守,化作星夜伏案的耕耘。她的付出,凝结成闪光的勋章:江苏省“校外教育辅导站优秀辅导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盐城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直至2024年民进中央“优秀组织先进个人”…… 每一份荣誉,都映照着课堂上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的瞬间,都重叠着她在扶贫路上奔波的脚印。
她深谙“授人以渔”之理,是教育海域勇敢的探路者。她独创并践行“尝试式”教学,打破标准答案的桎梏,为孩子们开辟自由探索的天地。这份执着,流淌在生动的课堂里:学新乐器,她不急于示范,一句“摸摸看,试试让它发出好听的声音”,课堂便成了探索乐园。音乐课上,孩子们不怕出错,因为孙老师总能在他们的“玩”中发现天赋的火花。执教《蒲公英》时,面对难掌握的弱起小节,她巧妙运用舞蹈,让孩子们在模仿蒲公英轻舞的画面中自然领悟,并鼓励自由编创。这份探索,也沉淀于深厚的学术沃土——数篇闪耀于核心期刊的论文,近十项躬亲完成的省市级课题,为同行点亮了前行的航灯。
她的同事陈扣群深有感触:“孙老师的魔力,就在于那份鼓励‘试试看’的勇气。” 这份魔力,在2023年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争创“省艺术特色学校”时绽放异彩。作为汇报演出的总导演,孙爱萍原创的葫芦丝合奏情景剧《映山红》,以其新颖独特的形式,瞬间抓住了评审专家的目光。“看了很多葫芦丝节目,这种形式是第一次见,我要带回去推广!”专家当场录制。这成功背后,是她对艺术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勇于创新的实践。
耕耘:爱的弦音拨动童稚心扉
孙爱萍的心弦,始终为孩子们而鸣。“教育的魂魄,根植于不求回报的关爱与奉献。”这是她常与同仁共勉的心声,更是躬身践行的准则。
她关心阅读的种子。盐南缺乏图书馆,她便积极联动市图书馆,创建多场阅读专场,在新河实小、伍佑小学和日月路小学建立省级小记者站。每次活动,从设计到导演,亲力亲为,更注重延伸——指导孩子们写下感受,积极投稿。近20篇稚嫩的文字,已在省级平台绽放光彩。
她守护家庭的港湾。担任班主任时,深入的家访让她成为家长信赖的朋友。一个深夜,学生小成妈妈的紧急求助电话响起——家中爆发激烈冲突,孩子吓得大哭。孙爱萍毫不犹豫,连夜赶赴现场调解,平息了一场家庭风暴。
她的爱,在细微处闪光。一次儿童合唱彩排,大家发现她脸色苍白,声音发飘。再三追问才知,她因高血糖已连续挂水三天,手背青紫的针孔被创可贴小心遮掩。“再来一遍!注意脚位,小胳膊甩起来要像小蝴蝶飞哦!”沙哑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温柔,额角渗着汗,却推开孩子们递来的水,“老师不渴,把这个转身练顺就休息。”那微微发颤的手和强撑的笑容,定格了何为责任。一个四分钟的小合唱,她抠了一下午:步伐歪了,蹲下去手把手教;表情不到位,眯眼笑成月牙儿做示范。夕阳西沉,排练厅灯光拉长她的身影,直到最后一个动作完美定格,她才靠着墙,长舒一口气。
她的爱,能穿透寂静。义务为听障儿童小佳和小俊教授葫芦丝,艰辛远超常人。助听器里延迟的音乐节奏是巨大障碍。孙爱萍俯身贴近,让孩子触摸她的喉咙感受声带振动;握着小手,一遍遍调整按孔位置和气息强弱……付出的是数十倍的心力,胳膊酸疼抬不起来是常事。当小佳第一次清晰地吹出《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符,晶莹的泪珠滑落稚嫩脸庞。从瑟缩胆怯,到自信地登上社区、街道舞台,最终昂首阔步走进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孩子们的父母送来锦旗,“感恩教委,关爱儿童”八字金光闪闪:“孩子不幸,但遇到孙老师,是万幸……” 这泪光与锦旗,是对她用爱叩响无声世界、让生命绽放华彩的最高礼赞。
她的爱,汇成冬日暖流。牵头创办的“温暖寒冬,温情传递”活动,成为盐南冬日里不变的暖阳。年复一年,上百名困境学子接过崭新的羽绒服、书包和文具。一个小女孩紧抱新棉衣,冻红的小脸笑容灿烂:“孙老师,衣服好暖和,像太阳一样!”《新华日报》《江苏少年网》记录下这动人的瞬间。2022年,盐南高新区教育系统关工委获评全市“关心下一代优秀集体”,实至名归。
自2017年兼任区教育系统关工委秘书长,她擎起的关爱火炬愈发炽热:“同心筑梦”关爱特殊儿童,自费赠送红色故事书和定位手表;“七天乐”破解寒暑假“看护难”,联动多部门打造科技、艺术、拓展的快乐假日;穿针引线促成“民进阅读角”“传统文化实践基地”,为孩子们开辟浸润书香、感知地方文化的沃土。
担当:履职路上绽民进芳华
2020年10月,民进盐南高新区支部成立,孙爱萍勇挑总支主委重担。从13颗火种到37人的蓬勃总支,她如磁石般凝聚起志同道合的伙伴。
她带领会员,以炽热情怀和敏锐观察,聚焦民生关切、教育发展,笔耕不辍。四年间,总支提交高质量社情民意信息近90篇,37篇被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等重量级单位采纳。从曹致虎教授引发热议的《建议适时取消高招“专业服从调剂志愿”》,到切中时弊的“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等,为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基层视角。
紧扣“一老一小”,他们用行动诠释责任:在社区学院开展太极、书法班,丰富老人生活;深耕调研,形成多篇破解养老难题的报告;聚焦0-3岁托育,开展系列活动提升照护能力,赴外地探索“医育结合”新模式,形成推广“15分钟托育圈”等建议;关注基础教育发展及未成年人关爱,持续打造“暑期七天乐”等品牌活动,用压岁钱、粽子、定位手表等暖心举措守护成长,赢得广泛认可。
她是团队的引路人。耐心指导新会员课题调研、撰写信息、组织活动。副主委尹黎蓉回忆首次承担省级课题调研任务时,“从方案撰写到对接事宜,孙主委对每个环节都悉心指导,让我快速成长。”该课题最终获省二等奖,研究报告转化为获奖社情民意。
盐南总支的特色活动充满温度与活力:承办市首届乒乓球赛以球会友,组织趣味运动会欢声笑语拉近距离。这份凝聚力,源于孙爱萍的极致用心:事前周密谋划,事中无缝衔接,事后复盘总结。她注重以活动为窗扩大影响,精心宣传,让民进的活力与担当辐射更广。
2024年初“春联万家”活动,她筹备至凌晨四点,只为让旅途中的行人收获真挚祝福。在她的带领下,盐南民进总支跃升为市委会“第一方阵排头兵”,连年获“突出贡献奖”。2024年,她本人荣膺民进中央“优秀组织先进个人”。
新程:心弦续鸣于广阔沃野
去年十月,新的使命召唤——孙爱萍转赴盐南高新区社区学院。岗位在变,舞台在延伸,但那为教育燃烧的心火,愈发炽热。
站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起点,她目光坚定:誓言将关工委经验、民进组织优势与社区教育“面向人人”的特点深度融合。设想打造“家校社共育大讲堂”,联动多方资源;策划“银龄乐学”,让退休教师智慧在社区闪光。
她立志以“春蚕织梦,爱育桃李”为内核,立足盐南文化,打造“盐南匠星”技能提升、“非遗传承进社区”等品牌,让社区学院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成长加油站和精神家园。
外公的木轮车,曾满载着革命的信仰,碾过历史的泥泞。而今,孙爱萍这辆以爱心、智慧与责任铸就的“精神之轮”,正承载着知识的薪火、关爱的暖流,穿行在新时代的沃野。从菁菁校园的琅琅书声,到社区学院的终身课堂;从留守儿童的期盼眼神,到听障少年奏响的生命乐章;从三尺讲台的谆谆教诲,到参政议政的为民发声……这辆永不停歇的“轮子”,朝着同一个方向坚定前行——让每一个微小的梦想都被看见、被珍视、被赋能,直至抵达繁花似锦的远方。
这,便是孙爱萍——一位教育世家的传承者,一位杏坛耕耘的坚守者,一位童心世界的守护者——用三十七载无悔年华,以心为弦,以爱为符,在江淮大地上谱写的一曲恢宏而深情的教育长歌。弦歌不辍,芳华待灼,她的长歌,仍在盐南大地深情回响,向着更辽阔的未来,昂扬奏响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