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记者心怀敬意的我最近几天看了《看见》这本书,它是大一时从家里带来学校的为数不多的书,大一的时候翻过几页觉得无聊就把它弃在书堆里,这几天日子无聊就把它拿出来看,本来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想到竟然爱上了这本书,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柴静本人一样,读久了才有味道。初见无华,再见沉沦。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字如其人。一个人写的字可以不好看,但一定要成形,就像做人一样可能不会十全十美,但一定要有定性,不能飘。字飘人飘,人飘字飘。有时候我看到一个人写的字我就知道自己能不能和这个人合得来做朋友,这种神奇的感觉也许无理,但在我的世界里这种感觉的判断有很多,很多时候我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第一次听到柴静这个名字,是前段时间很火的苍穹之下,雾霾专题,当时我并不知道柴静曾经的节目,只是很震撼,看上去瘦瘦小小的女生体内竟藏有那么多的能量,对她充满了崇拜。这几天看《看见》觉的这个女人真的深不可测,刚读几页,柴静给人的印象,安静,话不多,但懂得思考,这可能颠覆了我们记者嘴皮子都很6的观念,柴静争服人们的是她的思想,她的逻辑思维,然后是她的话语,她可以用最安静的方式问出最核心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深度,挖掘到了我们不曾看到过的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内心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于同性恋的采访,对于乡村中选举书记的情况的记录,对于踩猫者的采访,还有她口中俄罗斯那些被暗杀的记者们......也许我们聚焦的都是社会热门问题,两会奥运会,可是在我们不曾注意到领域里也有一些人,他们的人性也值得人们深挖,值得社会去关注,这些也要一些记者去记录,去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书中有写到有时为了掩藏真相,有些记者会收一些钱,不去报道真实的状况。原来黑暗存在于世界的角角落落,书中有句话我很喜欢,意思差不多是看清了世界的黑暗还是回报以微笑,这是一种成熟,一种包容。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世界可以容纳下所有的黑暗而脸上的笑容依旧那是不是可以证明我成熟了。
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在很多时候我们通常回去评判一个人,哪怕没有了解过他经历的生活,就那么草率觉得那是个怎样的人。话没有对错,只要没有涉及到很严重的错误,那每个人都是正确的存在。有时我们觉得别人是错的那只是现在我们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没有做到客观,就算我们了解过那个人的过去,我们也没有经历过他的生活。我们所能决定的是做自己感觉对的事情,别人的评判标准都是不同的。就像记者做采访,一般来说记者不能带有自己对事件的情绪,因为这种情绪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记者要做的是传达,评判留给观众做。而俄罗斯有一个记者说批评是新闻唯一的价值,她的采访中充满对抗,而她也是很多新闻记者中的偶像。后来她被暗杀了,她是俄罗斯第43位被暗杀的记者,有褒有贬。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