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阴
(个人日记——吾日三省吾身。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想法,记录成长。文责自负,原创首发。)
传统的就是好的么?国外的就是先进的么?高雅的就是美好的么?低俗的未必就是不好玩的、不有意思的?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写农村过年传统在消失,年味再减淡。当然,随着长大,我也有这种感觉,但即便是这种感觉是真实的,也并不意味着过去的就是好的,过去的就是完美无瑕的,如果它足够好,大家就会继承传统而非抛弃传统,这种传统被抛弃必然是社会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所在的乡村,陇东黄土高原的大山深处,过年仪式感最终,时间周期月最长。那几年,尽管村里人家虽然不富裕,但是基本上都脱离了饥饿,多数人家都过上了户户有存粮的富裕日子。过年的仪式从腊月23开始,俗称小年。小年迎财神,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蒸馒头,炸油饼麻花,开始准备年货和过年的吃食。过年期间有各种祭祀活动,大年三十祭祖,大年初一开始走亲戚,一般到初五开始同村互拜,挨家挨户吃吃喝喝。初八开始就筹备社火,每个村子准备社火队伍去各个村子里走一圈,一直可以持续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社火才结束。过年仪式要到正月23才结束,这天还有一种叫“撩干”的活动。就是家家户户在大门口点一堆篝火,撩出一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景。
后来随着村里年轻人外出求学,多数劳动力进城打工,成为农民工,这种过年的仪式和集体活动慢慢就消亡了,首先是外出打工的人很多都是大年三十前一两天才能回到家,年后一两天就要走,工厂开工了,所以过年最重要的两个集体活动,一个是同村互拜和走亲戚,一个是社火,都没时间去参与,慢慢的就没人在参与了。只不过近几年各地政府拿出资金重新组织,作为各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一个活动在举行,参与的多是在校学生,还没开学的学生,和一些留在村里的年轻人,老人。每天会有一些经济补助,如此才能将这个活动搞起来。而在之前的社火都是社会的集体活动,大家自发筹备资金,自发参与的,单纯是好玩,当然也是会有一些收益,可以一路好吃好喝的游玩几天。
农村年味的消失是随着农村凋零和整个农村空心化一起发生的。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落户,在城市生活,农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空心化,日渐凋零,人口流失,尤其是年轻人涌进大城市,走进省城,地市和县城,村里每人自然也就没了年味。同时曾今在村里地各式年味年俗重新在城市里焕发了生计。比如以前村里地社火,主要是在各个村子和乡镇上游走,如今各乡镇组织社火在正月十五地时候去县城游玩,虽然村里地年味少了,但是县城的年味浓了;虽然村里的年轻人少了,但是县城的年轻人还是不少的。
如今短视频将远方的生活拉近到每个人的眼前。虽然我好多年没回村里过年了,没有参加村子里的社火,但是通过老家各个自媒体视频号上也能感受到当地县城社火的红红火火和热热闹闹;诚然村里的年味随着人口的流失和离开淡了,但是县城聚集了更多的家乡人,曾经的村里人,在这里年味依旧浓郁,并且蓬勃发展,进化迭代,花样百出,更好玩了,也更精彩了。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此消彼长的,这边减少了,必然就有哪里增长了。正如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总不会凭空消失,更不会凭空产生,大多数时候都是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年轻的人群如此,年味也是如此。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以前的年味大家更怀念的是年夜饭。之所以对年夜饭印象深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可以享受难得的物质美食;第二个是可以享受更为难得的精神盛宴——春晚。
以前的年夜饭,至少从我的生长环境来说,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食,包括肉,水果,糖果,以及各种大餐;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吃到,而在过年这一段时间可以集中享受美食盛宴。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年夜饭的美食,无论是正餐还是零食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松吃到的,或者说平时吃的比过年吃的还丰盛,还美味;平时就有更好的美食享受,所以对过年的美食期待就没以前那么高了。
再说精神盛宴春晚,以前生活在农村,精神享受大概率就是看电视了。而平时农忙时节都没时间看电视,过年的时候电视可以随时随地看,并且那时候的春晚真的是全年唯一的精神文化享受,尤其是赵本山的小品,简直成了春晚的主菜,当时的春晚打卡也不止赵本山,那个大咖的作品都可以成为来年的经久不衰的乐子源泉。而今,智能手机人手一部,你喜欢看的经过算法随时随地的推送给你,可以说春晚这桌精神盛宴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享受;一旦精神文化产品丰富起来,大家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盛宴,那么这桌大席就再也不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了。南北有差异,城乡有差异,男女有差异,老少有差异,多种差异矛盾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众口难调,很难有一部作品可以赢得大多数人的满意了。
因此,从物质美食享受和精神美食享受的角度来讲,年味的确在变化,毕竟我们这个社会变化的太快,但这种变化未必就是坏事,如果不满足,我们也只能继续往前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生活,以满足我们更多、更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