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俗(二)
从容小主文学院系列文《南方·北方》第二组星海月浅&庆水,相约每周一篇,今天是第五篇。
关于年的话题,上一节中聊到年前的风俗习惯,这一节,聊聊过年祭奠祖先的牌位,安神,熬年,接神,拜年,社火,灯会,焰火等北方山西原平的风俗习惯。
上一节进经过年前的忙碌,家家户户家里家外干干净净,欢天喜地的窗花,洁白无瑕的墙壁,花花绿绿喜气洋洋的年画⋯⋯,无不向人们召示:年来啦!
大年️三十,一大早起来,奶奶从一进门的深红色七尺躺柜里双手请出家谱,递给坐在炕桌边的爷爷手里,小桌上放着黄紙与毛笔,旁边还有墨汁与砚台,砚台旁边还有一根高粱秫秸。
只见爷爷将黄色的纸折成长条状,拿起毛笔在长条状的纸上用小楷字竖着写三列,左边一列写供奉️两字,中间一列写列祖列宗之灵位,右边写晚辈敬上。
爷爷写好之后,用嘴吹一吹,让毛笔字干得快些,等到字都干透,爷爷再把长条状黄纸的上边两个角向后折去,用浆糊粘住,这样刚刚做的写字的纸像极了宝剑的上部分。
爷爷问奶奶要了菜刀,拿起砚台旁边的高梁秫秸轻轻地用刀劈了一下,高梁秫秸的一头有了三寸长的裂缝。
爷爷把叠好的像宝剑头一样的纸片末端插入刚刚劈开的高粱秫秸,这就是过年期间祭奠祖先的牌位。
捧在手中恭恭敬敬地看了好几次,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捧着家谱,举起牌位从奶奶手里接过盛有多半碗小米的碗推开门走向里间,打开门对面红色的大柜子,将家谱立在柜子里,把盛米的碗放入第二层的隔板上,再将牌位下面的高梁秫秸插入碗中的小米中,最后轻轻的关上柜门。
牌位设置好后,奶奶做的隔年搓鱼鱼也已蒸熟,腌菜的咸汤之中兑水再放葱蒜,高梁面搓鱼鱼中参杂着蒸熟的土豆片儿,浇上放有葱蒜的咸汤,一家人一起吃寓意着来年会有更好生活的团圆饭。
饭后爷爷,爸爸,三叔相跟着到祖坟请先人回家过年。上香,烧纸钱,告先祖过年了,请先人回家团圆过年。一挂鞭炮,让先人跟着回家!
从三十起,到大年初四,一日三餐好酒好菜奉上,让先人感受儿孙满堂,春节团圆的温馨!
除夕夜,我们熬年,奶奶将炒好的葵花和花生拿出来,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奶奶说这叫“剥穷皮”。看谁吃下的皮多,来年谁能多挣钱,多打粮食。
记得那时候我和奶奶说:我又不会种地,我也不会挣钱。奶奶笑着说俺娃可以多认字呀。
后来想想我认得那么多字,因此喜欢上语文,是不是与当年奶奶的鼓励有关系呢!
熬年的时候,妈妈会把平时缝制好的一直放在柜子里面不露面的全家人的新衣服都拿出来检查一次,有贴身穿的衣服就早早放在热炕上预热,有不齐备的,就修理一番。
因为正月初一到初三使不得针,给新衣缝扣子,给新裤缝裤钩全得检点到。
看到盼望已久的新衣服后,我们孩子们心里一阵小小的激动,总是迫不及待的想把新衣服穿在身上,妈妈和奶奶告诉我们不能早穿,要接神的时候再穿。
接神的时间是凌晨,接神之前先要安神,安神是在大年三十儿二十四点,安神的时候要放炮,用炮声告诉各路神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预约。
安神之前,除贴对联、垒旺火等过年准备工作外,还要做一些对众神的迎接准备工作。
财神、灶神、天地神的画像张贴在应该祭祀的位置,把祖宗的神摆放在家中祭祀的地方,在应该贴对联的位置前贴上对联。摆上香炉和蜡烛。
最重要的是摆供品。神主前供奉的是圆形的馍馍,馍馍的中间厾着一个红点。菩萨面前供奉的是莲花形状的馍馍,俗称“莲花供”。灶神前面供奉的是三角形状的枣花馍馍,俗称“枣山”。其它神祇面前供的是四个花瓣中间安着红枣的馍馍,俗称“元宝馍馍”。
这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到点就可以响炮安神了,俗话说:安神不想炮,爷爷不关照。就是说如果安神不响炮的话,各路神仙是不会关照你的。
奶奶告诉我们说:安神以后家里所有的人都不能出外面走动,也不能让外面的人进院子里来打扰。
我们就靠着大人嗑瓜子儿,听大人聊天,聊着聊着我们困了就睡着了。
刚刚睡着不久,炮竹声再一次热闹起来,大人小孩赶紧把新衣服穿好,准备接神。俗话说,“早接爷爷早发财”,所以,家家户户都争着抢着成为接神的第一家。
接神的时候,爷爷领着爸爸,三叔先把旺火“发”着,然后把供品摆好,香上好,响了大麻炮响花炮,噼噼啪啪的炮声好不热闹。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垒旺火。经济好的人家用大块煤炭垒,一般人家用木材块垒,二者均垒成塔状。
旺火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希望全年兴旺发达。
爷爷,爸爸,三叔在院子里面放完炮,点燃旺火,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红红火火的旺火,照亮了半边院子,也照红了他们️三个人的脸。
奶奶不让我们姐妹们出去,奶奶说接神之前女人是不去院子里的。
接过神后,身穿新衣的我们就给爷爷奶奶拜年,奶奶早已准备好糖果,还有炒货,分给我们吃。
记得奶奶家的地上放了草撇,叫了爷爷奶奶后还得磕头,我们家人丁兴旺,孙子孙女挺多,站成一排从大到小磕头。
给爷爷奶奶拜过年后,就到巷子里的叔叔大爷家挨门拜年、看花炮、烤旺火。
压岁钱不是家家都给,但糖果是家家都少不了的。我们的衣兜里都装着小炮和火柴,时不时你响几个他响几个,大呼小叫,好不热闹。
拜年时顶隆重的仪式是拜"云"。"云"其实就是列祖列宗的画像与名册画与写在一块厚些时白布上。
村子里谁家儿女要结婚,就会到上一家宗亲家将"云"请回,恭敬地放在柜子里,等到结婚时挂起供奉,等喜事办完后用布包裹好存入柜中,下一家宗亲儿女结婚时会来请走"云",以此类推。
有好几年"云"在我奶奶家存放着,那是三叔结婚时请回的。
村里有个习俗,"云"在谁家存放,过年时这家负责将"云"早早挂在正墙上,上香供奉,供品宜尽量多些。
"云"在我奶奶家存放的那几年,爷爷们早早将"云"挂起,一切准备就绪后在院子里离"云"不远的地上铺一块大席子,席子上铺上用旧了的麻袋片子。
村里一姓的宗亲大人小孩都会光临,虔诚地跪在席上,向列祖列宗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正月初二我妈妈带我们回姥姥家,我姑姑回奶奶家。初三走亲戚,常去我天明叔叔家,天明叔是我爸的表弟,婶婶桂花是我妈的表姐,我妈做媒,亲上加亲分外亲。
初四上午上香摆供品祭奠祖先后,爸爸或三叔带上年三十我爷爷写的祖先牌位走到村口三岔路口,嘴巴里振振有词,大意是感谢与祝福的言语。
我们村距离乡政府五公里,不算远。乡里每年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社火活动,选出质量高的节目参加上一级政府组织的春节社火表演活动。
社火表演形式有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等,我姨是他们村里踩高跷的演员,穿着鲜艳的服装,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我常以我姨为荣。
我姨给我讲过,秧歌也是社火活动中的一种,分为"地秧歌"与"高跷秧歌",这两种秧歌我姨扭得都好看。
我问姨站在高跷上扭秧歌怕不怕,我姨说:趁住那股劲儿不怕,踩着踩着就熟练了,熟能生巧,也叫艺高人胆大。
长大后我才体会到姨说的趁住劲儿其实是跟着旋律扭,步调一致,险而不乱。
我们村里的社火队伍人不算多,有二十来号人,正月十五去乡里表演,初十至十四,社火在村里走街串巷。
小孩早早就到村口看社火挨家挨户串门拜年,大部分人家热情款待,有极少数的人家不欢迎社火表演。
这些人家有一部分是因为穷拿不出吃的喝的不好意思让人家来表演,也有极个别是因为不喜欢热闹。
奶奶家是极欢迎的。早早就做好准备,奶奶沏好茶放在茶壶里,爷爷坐在炕头吧哒吧哒抽着烟等待,爸爸拿出从省城带回来的香烟。
我们跟着社火表演队边看边准备通风报信,快轮到奶奶家的时候,我们就会先跑回去告诉奶奶,来了!来了!
爸爸和三叔听到我们的通风报信,就会跑到大门口笑着与社火表演带队的叔叔们握手递烟,有时还拍拍哪个阿姨的肩膀说笑着让回院里。
偌大的院子一下子站满了人,连上社火队员手里的家什儿,满满当当的。
强 强其强其 强强 强强其强其,强 强其强其,强强 强强其强其。随着这样的鼓点,锣鼓队鼓声震天,扭秧歌的女子们兴高采烈地扭起来。
秧歌队演罢退出大门,舞龙舞狮表演才有施展的地方。
“咚咚咚咚锵,咚咚咚咚锵”,伴着欢快的锣鼓声,队员们随着龙头左右挥舞,龙身时而上下翻转,时而左右盘旋,时而倒地平舞、蜿蜒遨游,精彩的表演将演出推向高潮。
表演结束后,我看见爸爸将两张10元钱装进信封双手递给社火表演带队的叔叔,那位叔叔,双手接过信封点头微笑着转身向下一家。
那时候我感觉社火队在我家表演特别卖力,锣鼓敲得更响亮,舞龙舞狮队在我家停留的时间也要更长一些。
正月十五元宵节,白天的活动连着晚上。奶奶村子里晚上赏灯猜灯谜的活动地点在村小学举办。
村子里的小学依山而建。校园很大,操场狭长,操场到教室要上好几个台阶,要是坐北朝南。
操场上有两个篮球架,两个篮球架之间拴了两根长长的铁丝,铁丝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
灯笼有的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有的是老帅带着高年级的学生做的,还有的是村里的村民主动送来的。
我爸和我三叔就做了好几只灯笼,灯笼上边用毛笔字写了灯谜。
比如:说它小,下边大,说它大,上边小。
(打一字)
再比如:差一点六斤。(打一字)
⋯⋯还有事物谜,谜底大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和“物”。比如动物、植物、各种器具、用品、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
更多的是字谜,我喜欢猜字谜,猜对了就可以得到爸爸的表扬,他会把我举起来在空中转好几个圈,然后转到我晕晕乎乎的时候再亲我一口才把我放在地上,我咯咯咯地笑,爸爸他们也看着我笑,一家人很开心。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村里的小学猜灯谜的奖品通常是一支铅笔或者是一块橡皮,我要是得了奖的话要高兴好几天,铅笔和橡皮都不舍得用,要在铅笔盒里放好久。
正月十五是年的延续,过了二月二才算真正过完年。
早年过二月二时,我们村里时兴点焰火。点焰火一般由村里的有钱人家出钱,请匠人把各种各样的花炮组装在一起燃放。
制作焰火属于特殊的技术活儿,要由专门的匠人来完成,隔五里地外村子里的大舅心灵手巧,经常被外村人请来制作焰火,有几年奶奶村里就请大舅来。
记得那时大舅在二月二前十几天就开始忙活,大队干部先选村子里的一块儿空地,大舅领着村里的年轻人将焰火固定在一个高大的老杆上。
“老杆”就是把三四根粗细相当的直溜檩椽,用蘸了水的麻绳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根通高十几二十丈的高杆子。
为了让老杆牢固,大舅指挥人们在高杆中间背上几根木楔,在紧上头和中间拴上几根结实的大绳。
点焰火的第一个高潮一一起老杆(把挂满烟火的老杆立起来)也就开始了。
起老杆要选好时辰进行。大舅和众人先扶起小头,用撑杆、杈架倒替着慢慢往起撑老杆。
撑到一定高度,再由后面的人揪着绳子将老杆拉起来,竖正。
起老杆时八音鼓班吹奏,还要有本村和十里八乡的人们助威。
几十条村里的壮汉在大舅的号令下,扶的扶,拉的拉。老杆立好后,上头五颜六色、各种造型的焰火大老远就能看见。
在老杆的周围,有四座城堡造型的烟火,与老杆遥相呼应。
哪里点始火、人们早就知道了,邻村上下,三村五地、十里八村的娃娃大人都会早早去看热闹。
有的村是戏散了才点焰火,有的村是先点焰火再开戏。我们村是先点焰火或先开戏️交替一次轮流着来。
一通铁炮响过,小炮、起火带炮、两响的连接炮和焰花筒紧接着响起来。
地面的焰火点完后。就该点老杆了。老杆上的二十四架焰火各有各的名堂。
有“青龙吐水”“鸭子下蛋”“猴尿尿”“嫦娥奔月”“炮打金门”“月食”“大河流水”“老爷开门”“降落伞”“八仙过海”等等。
焰火璀璨盛放,人们心花怒放,在欢快中为丰盈的年划上句号,在希望中开启新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