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车上路,困扰最大的,不是在路上行驶,而是泊车。
现在的车太多了,不管是小区,还是市区,都是难求一车位,公园门口,更是如此。泊不好车是绝对不行的,你不能永远“在路上”。
上个周末,根据网上找到的一个教学视频,练了两天侧方位停车。
首先,梳理了一下自己究竟哪些点不会
这一整理,发现自己差得太多了:侧方位停车时,起点位置应该在哪里;何时开始打方向盘;何时开始回正方向盘以直线退车;何时开始向相反方向打方向盘;何时开始回正方向盘以回正车身。
几乎每个点,自己心里都不清楚!
然后,实际操作时,哪些点操作不到位
虽然教学视频简洁清晰,操作好像也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发现“公差”很小,难以把控。比如起始车位太靠后时,后面的空间就不足以摆正车身,那就停不进去;判断直线倒车结束点时,难以把握合适的点,太晚了就压上了马路牙,太早了车身就会突出,容易被别人蹭;回正车身时,车身不是向左歪就是向右歪。
后来,自己就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每个节点,自己都下车观察车身与车位的关系、距离、角度,并结合后视镜和倒车影像,找对应关系,试图建立一套自己的判断系统。发现方法有效后,自己就进一步细化,车身动一下,就下车观察、判断。
这样进行了几十次试错,终于,自己可以做到按视频中的操作步骤,将车停到中间位置了!
最后,不同的操作,差异是什么
但只是能够按操作规程做到,还是不行的,路上的情况五花八门,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不明白调整操作后的变化是什么。在路上实际泊车时,几乎没有规范的的车位,需要对操作进行调整,那就要明白应该如何进行调整,不同的调整后的改变都是什么。自己依然用频繁下车观察的方法,试验起始位置偏前和偏后,以及贴近和远离邻车时,都是什么结果;开始打死方向盘时,车头偏转到路中间的距离;直线后退时,贴近马路牙多近时(倒车影像里的模拟边框是个不错的参照物),开始反向打方向盘,才能尽可能贴近马路牙;回正车身时,倒车影像里需要平行到什么程度回正方向盘;实际生活中,后车距离很可能很近,可以将车位偏前,但又不能蹭着前车;而车速又影响着各个环节;当车停好后,发现位置距离马路牙太远时,如何小幅度调整。
总结
最后整理时,发现主框架其实也很简单,起始位置决定了停好时车身的前后;与邻车的距离决定了转向时与马路中心的距离;直线后退到何种程度,决定了与马路牙的距离!但转向时如果车速太快,车位前后距离将不足以折腾。倒车时,车身的方向控制,是基础(为了练好这个,我特意试验了倒车行驶,车身歪时,向哪个方向打方向盘,打的角度多大等,幸好有倒车影像,判断起来容易多了)。
前后练了有5.5h,终于可以在路上实操了,一试之下,感觉不错,几乎都是一把搞定!但实际的停车位往往没有清晰的边框,不易判断,尤其是马路牙。而且小区里面不但有右侧停车位,还有左侧停车位。但当心里明白各种节点控制的判断标准,以及调整操作后的影响后,就能够“掌控”了。
从紧张的泊车练习中松弛下来,突然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应用了一篇TED演讲中的思想:表演区和学习区。演讲中讲道,我们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但最后才发现,做了很多年,竟然一直在原在踏步,没有一点进步!原因就是,一直在“表演区”徘徊,从来没有进入“学习区”。表演区,就是我们的做事过程,这是不允许犯错误的,因为错误意味着损失。因此,已经掌控的,依然可以掌控,只是更熟练一些,而掌控不了的、不会的,做了很多次,过了很多年,依然掌控不了,依然不会,因为根本就没有机会尝试、学习!因此,就导致我们做了很多年,却没有进步,只是在原地跑步,就像拉磨的驴,走了一辈子,依然不出磨坊门!但如果不是在原地打转,而是朝着一个目标一直走下去,估计没有什么完不成的!
作者提出的“学习区”概念,即是指对于那些我们缺的部分,选择即使犯错误也不会有损失的时机、场合,进行专门学习、修炼。这个过程是个试错过程,肯定尽是错误,就要不断针对错误的部分,分析错误的原因,所缺的东西,进行有针对性地补,直到补上为止。
但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学习区”的存在,如泊车,我身边有很多人,已是开了很多年车的“老司机”了,每次泊车时都要折腾。他们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泊不好车,却不去分析自己泊不好车的原因是什么,究竟哪一点做不好,导致自己泊不好车,如果他们将这些点挑出来,专门进行学习、练习,搞定了,那泊车时就再也不用折腾了!这也叫“刻意练习”,将自己不会的难点挑出来,逐一进行专门训练,直到搞定为止,等到把所有的点都搞定了,也就成了高手。
关键就是自己正常上路没有问题了之后,即使驾驶技术不进步,也不耽误自己安全到达目的地,这时,可能就会开始陷于停滞期,驾驶技术再也不会进步,即使往后再开1年、2年、3年、5年,甚至10年、20年,都不会再进步!因为每次开车时,都要安全,那就不能犯错误,而要不犯错误,那就只能做自己已经掌控范围内的事情,自然,不管驾龄有多久,都只是在自己掌控范围内转悠,已经掌控的,依然掌控,不能掌控的,依然不能掌控!自然不会进步!这就像我们日常所做的事一样,比如写字、拿筷子,不管写了多少年的字,用筷子吃了多少年的饭,字写得依然像当时那样烂!筷子依然是最初的错误方式!
那应该如何做呢?
我们在正常开车时,自然不能犯错误,但我们却可以在驾驶过程中,“观察”驾驶过程,去“发现”自己的缺,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自己掌控不好的地方还是相当多的,比如在通过异常拥挤的路段时,路上的宽度究竟能否通过,就需要提高判断的精准度;直线行驶时,自己的车真的是在车道的正中间吗?路边停车时,如果车位被前后两辆车侵占空间,车位长度仅比车身长半米以内时,能安全地停进去吗?只要注意观察,我相信,我们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或者根本就做不好,在开车时自然不能犯错误,但我们却可以将这些点记下来,在一些没有安全隐患的时机里专门去搞明白原因,练练车。将这些发现的缺一个一个补起来,我们自然慢慢就成为“高手”了,但如果对这些缺熟视无睹,即使这件事情你重复做了10年,也不会有任何改观!
对于我们生活、工作当中的事情,也是同样。
比如,我的工作职责是解决生产和市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然是不能犯错误的,只能用自己已经掌控的技能,但如果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提高,解决效果和解决范围,就难以提高,自己就不会有发展!这十年来,就是这种情况,能力没有提高,也就没有晋升机会,发展空间有限,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暮年!
怎么办?其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虽然不能犯错误,只能用自己已经掌控的技能去工作,但注意观察,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缺”,对自己限制很大,那就可以针对这些缺,在安全区域,把这些缺或错误呈现出来,分析其原因,尝试、试错,把它补起来。这样一个一个缺补起来后,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少,解决问题的效果就越来越好,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越来越多,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来越高。那时,自己的市场估值远低于真实价值,出现不平衡,而不平衡是“亚稳态”,是绝对不会持久的,自己肯定会有一个相当不错的结局。
对于其它的事情,也是同理。
简单起来,就只有一句话:缺啥补啥。能力自然就会越来越高。在以后的日子里,自己要警醒地观察自己的驾驶技术,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不断地补起来,最终成为一个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