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碎片化学习”这一概念存在误解。
认为,只要不是读大本头书,不是读厚书,就是碎片化学习。
如通过看视频等自媒体获取的知识,更是碎了再碎的学习,不值一提。
然而,硬着头皮去啃大本头书,啃不动也要努力坚持去啃。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往往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于是发现很多别人介绍的好书,自己根本读不进去。或者硬着头皮读下来,读完了也没读出个子丑寅卯,没感觉。不知道读了啥。
其实获取知识的渠道,并决定不了学习是否碎片不碎片。
只有碎片化认知,没有碎片化学习。
其实印入我们眼帘的知识都是以点的形式出现,大多碎片且凌乱,哪怕你是从大本头书里获得的。
一本书,十万几十万字,能让你成系统学习到什么,其实不是知识本身如何呈现,而是如何去认知,如何去思考。
换句话说,
学习是否碎片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被动的信息和主动的思考是否能相结合。
这种结合也叫整合。
把所谓碎片化的知识点,通过思维和思考链接成可以编织的网,从任何一个点都能说通的观点,或者有头有尾的知识,除了需要去记,更重要的是去想。
整合,就是把所有看似没有关系的碎片,通过思考,把他们拼成自己可以看见的完整图片,变成自己的知识,这就是系统学习。
否则,看再系统的书,学习再系统的知识体系,也还是碎片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