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9.50 艾陵之战(之四)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对于“艾陵之战”的前景,齐师上下表现得极为悲观,以至于出现了颇多认为必死的言论。当然此类说法其实本来也应该经常出现在不同邦国参与的历次战役中,但对于齐三军将、佐而言,这种情绪更多的是来自齐简公身边新兴利益集团试图争取执政地位而蓄意将齐国推向战争深渊的悲愤。换句话说,齐国的灾难注定只能以现任诸卿遭受重大伤亡、权力被转移而告终,这甚至与吴、鲁的战争决心与诉求无关。

另一方面,由于吴、鲁联军的战斗兵力远超过齐师,所以吴王夫差并没有必要一开始就把所有筹码押上,而是保持了相当兵力作为后备力量,先投石问路,看看局势发展再说。按照《传》文的记载,双方阵容如下:

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国书将中军,高无㔻将上军,宗楼将下军……(左传.哀公十一年)

据此我们可以将战场态势图示如下:

艾陵之战形势

如图,按照《传》文中关于对阵的记载:

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左传.哀公十一年)

可见吴王夫差并没有僵化地将自己统帅的中军与上、下两军并排放在最前面,而是按照右(由展如指挥)、上(由胥门巢指挥)、下(由王子姑曹指挥)的顺序以三军分别应对高无㔻指挥的上军、国书指挥的中间和宗楼指挥的下军,自己则亲自指挥中军和鲁师作为后备力量放在后面(如上图中黑字所示)。

在双方最初的对攻中,处于吴、鲁联军左侧由展如指挥的右军击败了齐上军,最右侧由王子姑曹指挥的下军与齐下军打成平手,正中央由齐国精锐部队组成的中军则体现了强国风范,击败了胥门巢指挥的吴上军。不过这明显是一场“田忌赛马”式的斗智,吴王夫差将精锐的王卒留到了最后,当齐中军脱离阵型开始追逐溃退的吴上军时,中军王终于投入战斗,一举击溃了齐中军,并造成重大杀伤:

……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左传.哀公十一年)

注意在上述齐师阵亡将领中,国书来自中军,公孙夏来自上军,闾丘明来自下军,说明当齐中军遭到夹击而被歼灭、主帅阵亡后,齐三军发生了总溃退。只不过齐上、下军位置并不突出,所以各自的主将都得以生还,但两军之佐为了掩护主将而丧生。齐中军佐陈乞(僖子)尽管得以从战场上逃生,但也很快从齐国政坛消失,而由其子陈恒(成子)取而代之,估计也身负重伤。

被吴师缴获的八百乘战车绝大多数来自齐中军,由于吴人并不擅长车战,所以全部赠送给鲁国,此数目也对应了吴、鲁之间于“鄫衍之盟”(鲁哀七、吴夫差八、前488)以来约定的军事义务“鲁赋于吴八百乘”。“甲首三千级”指被当场斩杀的齐师甲兵,如果对应其他战场上的俘杀比:

……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左传.宣公二年)

此为前607(鲁宣二、宋文四、郑穆二十一)郑、宋“大棘之战”中,郑人大败宋师,俘、杀宋两名主将,缴获战车多达四百六十乘,但只杀死百人,俘获二百五十人。

相比之下,“艾陵之战”齐师损失战车只增加不到一倍,但阵亡甲士竟达到三千人,被生俘者更多,死亡率远远高于常规情况下中原诸国以战车集团对冲的结果。究其原因,其实就正如当初魏舒所谓“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即战车一旦陷入徒步甲兵的围攻就很难逃脱,而很多持弓箭和矛、戈等用于战车交战的武士遭到近距离杀伤。

由于国书指挥的中军一度击溃胥门巢之上军,所以大量战车脱离了徒步保护的甲士进入吴师纵深实施追击。当吴王夫差指挥中军加入战场后终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