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一篇文章不是一句话,表达的不可能是只有一个意思,往往是表达多个意思。如果这多个意思没有合理的安排,就会导致文章内容混乱,甚至产生阅读障碍。
比如,下面这一段话,“王子说服了国王,迎娶了邻国的公主,他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几个月前,王子跟女巫进行了旷世的决斗,最终杀死了女巫。在这之前,王子跟女巫进行了旷世的决斗,最终杀死了女巫。在这之前,王子每天辛苦练习剑法,用剑的能力不断提升,因为之前这个女巫不允许王子和公主的恋爱,这让王子想要除掉这个女巫。对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王国。”
相信绝大部分读者小时候都读过很多“王子爱上公主”的故事。可是,你读完上面这段话,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个故事和别的王子爱上公主的故事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你记住了这个故事么?
但是如果调整这段话的结构,我们再看看。“从前有一个古老的王国,王子爱上了邻国公主。但是邪恶的女巫不允许王子和公主在一起。那怎么办?王子通过各种方法最终和公主走在一起。他每天苦练剑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剑术,获得了和女巫决斗的能力。王子同女巫进行了旷世决斗,杀死了女巫,最终说服了国王,迎娶了邻国的公主。”
这次看懂了这个故事了么?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王子爱上公主,然后击败了女巫这个敌人,说服了亲人,并迎娶了公主”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就看了无数个版本,为什么在上一段里面我们看后甚至都记不住呢?这就是文章结构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文章结构不仅可以清晰的表达出作者的意思,保证读者的阅读舒适性,而且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知道,文章的结构非常重要。我读过一些巧妙安排结构的文章,收获很大,将会陆续分享一些阅读收获。
这次我分享的是《论盛孝章书》一文的阅读收获。
1、背景
《论盛孝章书》是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盛孝章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是孔融的朋友,当时被孙策所拘,有生命危险。为此,孔融决定给曹操写封信,请曹操出面救下盛孝章。
但问题是,孔融和曹操关系比较复杂。一是,双方政治立场不同,有利益冲突。曹操是权臣,孔融是拥汉派,这就使得孔融不能低声下气地去求曹操;二是,双方都是优秀文人,一定程度上相互欣赏,甚至双方年轻时还相互认识,这是双方还能对话的感情基础。三是,当时曹操还打着汉朝的旗帜,双方政治立场冲突尚未激化,又存在一定的合作空间,这是双方还能对话的现实基础。
孔融写这份信之前,必须考虑:一方面如何既能打动曹操,让曹操出面去救盛孝章,另一方面又不至于“跌份”,要保持自己的尊严。
2、品读
我们看孔融是如何撰写文章的?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这一段,首先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这16个字渲染气氛,将读者(曹操)拉入到一个时间匆匆、人生一晃即过的情景,调动起曹操的情绪。再用一句“公为始满,融又过二”的话,找到曹操和孔融的共同点,引起曹操的共情。
然后,“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这句话可以说异常经典。知识(知道和认识,即朋友),死得差不多了,怎么不令人忧叹!不过会稽盛孝章还活着,又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人到老年,就会怀念少年时候的生活。正所谓:“衣莫于新,人莫于故”。孔融抓住的正是这一点,从而打动了曹操。
然后自然而然,孔融开始介绍盛孝章的现状。他被孙策所拘,有生命危险,令曹操不能不关心这个过去的旧相识(尽管交情比较浅薄)的情况。
第一段是从“情”的角度,引起了曹操对盛孝章的怜悯。不过,曹操是一个权臣,仅用“情”还不够,所以第二段和第三段,孔融分别从“理”和“利”的角度,建议曹操去救盛孝章。
第二段:《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第二段是介绍从“理”的角度救盛孝章。这个“理”就是“友道”。总体上说,这一段虽然写的好,但也是正常水平,并无特别之处。
第三段: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第三段是从利的角度来打动曹操。通常的思路是,“盛孝章有大才,你救了他,你就得到了一个人才!”。但是大约,盛孝章确实不是什么大材。所以,孔融干脆不这么说。孔融说,“以前,燕昭王对普通人才郭隗特别好,才吸引了乐毅等优秀人才。所以,你曹操救了盛孝章,天下人就知道你爱才,就能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孔融打了一个精彩的比方“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意思是“珠宝没有腿,也能到人的身边,那是因为人稀罕它,何况贤士有腿呢?(他肯定跑到爱贤的名主之处)”不过,前面为了表示,盛孝章并不是没有才华,孔融还是简单强调了下盛孝章的才华。
还要注意的是,这一段和上一段,孔融引了不少例子,即用来论证道理,也可以说给曹操立的榜样。但这些榜样,都是臣子。如,齐桓公、燕昭王。历史上,周文王、周武王、刘邦、刘秀等天子,也有不少招贤纳士的例子,孔融都没有引用,这也是孔融的政治立场决定的。
3、重点解读
《论盛孝章书》一文最为经典的部分就在第一段。这一段充满着感情,令人动容。假如没有第一段前面几句话,我们再看看这篇文章,恐怕就没有那么令人动容。
如,孔融这么写:“曹公,你还记得我们过去有个朋友叫盛孝章的么?他现在被孙策绑起来了,你去救救他吧!你救他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你伸张了友道,另一方面你也收买了人心!”
这样写不仅丧失了感情,而且也让孔融失去了尊严。
文章中“海内知识,零落殆尽”这句话最为经典,可以说进入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后世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起源。
4、启发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孔融通过结构的安排,达到了最初考虑,既打动了曹操,让曹操去救盛孝章,又保持了自身的尊严。
从结构角度看,为什么孔融达到了这个目标?
首先,孔融从大处着手。全文孔融都是从大道理讲起,而不是从小处、或者利益出发,这就给自己和曹操足够面子。
其次,孔融从读者角度思考。全文
最后,孔融找到了结合点。
最后,简单介绍下,孔融这份信打动了曹操,曹操派人出使孙策处,以汉朝朝廷名义征召盛孝章入朝。可惜,信使到时,盛孝章已经被孙策所杀,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