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市一级学校评估组一踏进我们的校门,看到错落有致的教学楼,阶梯式步步高的台阶,庄严、高端、大气的升旗台,一尘不染的地面,还有黄绿相间的塑胶跑道和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地,一排排的榕树如一把把绿绒大伞,仿佛一队队列队迎接的士兵,专家们被这花园式的美丽环境所感染,不禁“哇哇”大叫起来:“好美啊!木棉花开得好鲜艳啊!空气好新鲜啦!”远处走来一队“红领巾”,他们是学雷锋服务队的队员们,看到专家们的到来,每个人都行标准队礼:“您好!”这一声声童稚的声音,让专家们倍感舒心。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赏心悦目,学校的建筑风格、文化氛围、校园环境,让每一个陌生人都感觉这是一所有品位、有内涵的特色学校。
环境的美可以人为打造,但人的心灵美和内在气质美却是要靠长期的文化熏陶才能得以体现的。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苏霍姆林斯基说:审美教育,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情感过程。大自然、艺术作品以及环境美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不仅决定客观存在的美,也决定于他的活动。只有进入了人的生活而成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的那种美 ,才会唤起美感。
从小接受文艺作品的语言美的孩子,长大后会在文学方面有所创造。帕夫雷什中学注重在空闲时间让低年级的孩子们听文艺作品的朗读,并进行有表情地朗诵。中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朗读国内外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片断。声情并茂的朗诵会让孩子的感情丰富起来,他们会被作品中美好的情感所感染,他们会跟着作者一起去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会随着作品语言的喜怒哀乐而升华内心的情感,他们的感情会变得逐渐高尚起来。几年前我在教六年级语文上册时,有一个“与诗同行”的单元,我和孩子一起朗诵岳飞的《满江红》,那激昂、悲越的气势,让孩子随着诗中的情感起舞。还有金波老师写的《我们一起去看海》,作者用轻快的诗句,写出了自己赞美大海,热爱大海的情感,孩子们吟诵着诗句,眼前好像有一片碧绿的大海,跟着作者一起在大海里玩耍、歌声和笑声伴着溅起的水花,孩子们的胸怀像海一样宽大。在学习诗歌这一单元时,我发现孩子们的心情都是美美的,那段时间班里的班风、学风特别的好,每个人内心美好情感都迸发出来,出口就是诗句满教室飞,孩子们都变成小诗人了,让人感觉世界是多么美好!
音乐是审美教育的有力手段。音乐是情感、感受和心绪细微变化的语言。我们学校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每节音乐课的前五分钟孩子们都要听各种音乐,大家闭上眼睛,钢琴曲、笛子独奏、二胡演奏、各种各样的乐声,让孩子们去用心灵感受,有些乐曲越听越兴奋,如《步步高》、《喜洋洋》、《赛马》等,有些乐典越听越悲伤如《二泉映月》、《牧羊女》、《红豆曲》等,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锻炼孩子们对旋律的敏感性和感受性的认知,从音乐中体会情感的变化,让孩子们了解到,有些不能用言语诉说的,都可以用音乐来传达。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时,可以选择一首欢愉的曲子来听,缓解胸中的不快。还可以唱出来,这也是缓解心情的一种好办法,我们每二周会安排一个年级全员才艺展示活动,每个人都可以上台,或唱歌、或舞蹈、或合唱或弹奏乐曲,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提高 了孩子们的自信力,音乐的情感熏陶也让孩子们的内心不断丰盈起来。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美育”二字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有一条素养就是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学生在语言字里感受到语言美、表达美,从而产生创造美。
当学生的审美感受愈深刻细致,他就愈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有审美素养的孩子,他的共情力和情商绝对是不一样的,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学习上,他们更能从知识中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美感。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满着幸福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