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似乎有一种焦虑,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追求速度。在读书上的体现就是快速阅读,拆书,碎片化阅读等等。在地铁,饭馆,车站等候的人们都可以看到低头族拿着手机等电子设备,其中不乏阅读者。但是,我却深为忧虑。读书的意义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不然,读书再多,也只是做无用功。
网络上有一些速读方法,阅读秘籍之类,一个月之内读多少书。我的一位朋友就急不可耐得按照这样的方法在一个月内读了十几本书。当我和他谈起其中一本书的内容时,他却一脸茫然。在我再三提醒下终于想起。我问他你不是读过这本书,他不好意思地说,就记住了大概,具体内容都忘了。我也曾经一味追求读书速度,但是当我发现自己对曾经读过的书一知半解时,我意识到自己没有消化书的营养,这样的读书和不读书有什么区别?
读书不要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读书的意义在于把书中的营养真正融入到你的躯体,让书真正改变你。杨绛先生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在于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读书再快,无所得,仅仅成为炫耀的资本或聊天的谈资,读书的意义又何从体现呢?读书,要怀着对书和作者的敬畏,千万不能贪多求快,不能一蹴而就。速读方法,阅读技巧等都只是一种工具,终究是为读书这个目的服务的。
读书应该读什么?读市面上的畅销书并不是不可取,但这绝不应该成为读书的主要方向。畅销书多迎合当下受众,注重新奇和销量,很难确保书的质量。而且,畅销书更新换代过快,一种论调很容易被新的观点取代,读畅销书就如同在微信号上看文章一样,旧的还没读完,新的又出来了。我认为读书应当以经典书籍为主,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挑拣出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而且几乎现在的社科书籍都可以在经典中找到更加清楚准确的表述。当然,读经典并不绝对排斥当下的著作,适当读一些畅销书,对于了解思想动态,发展方向等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其中的一些书有可能转化为日后的经典。
在书籍类型上,不能抱着功利心去读书。现在人们为了追求成功,疯狂阅读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书目,对于哲学,历史,文学,政治,法律等著作却少有问津。长此以往,思想也会营养不均衡。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价值,都能在该学科的角度上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了解自己。否则,即使挣到钱,也可能感到人生迷茫,没有新的追求。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要养成关于读书的好习惯。不仅要知道读书好,不仅要好读书,也会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