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大中七年八月,商人钦良晖归自日本,与倭僧圆珍同船,为北风漂至琉球,见岸上数十人各执刀戈,良晖大惊,圆珍力祈不动尊,既而风回,乃至福建;是为日人发见台湾之始,其后遂不往来也。
公元853年8月,商人钦良晖从日本经商归来,同船还有日本僧人圆珍,被北风引到了琉球岛,看到岸上数十人刀器武装,钦良晖大惊失色,圆珍全力祈求不动干戈,然后乘风返回到福建。这是日本人发现台湾的最早记载,之后便不再往来。
[大中七年]:唐宣宗年号,公元853年。
[倭]: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后汉书·东夷传》:“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
唐贞观间,马来群岛洪水,不获安处,各驾竹筏避难,漂泊而至台湾。当是时,欢斯氏遭隋军之后,国破民残,势穷蹙,马人乃居于海澨;以殖其种。是为外族侵入台湾之始。故台湾小志曰:『生番之语言,出自马来者六之一,出自吕宋者十之一,迤北于七村多似斐利宾语,说者谓自南洋某岛迁来」。其言近似。而统一之者为卑南王。王死之后,各社分立,以至今日。及唐中叶,施肩吾始率其族迁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举进士,隐居不仕,有诗行世。其题澎湖一诗,鬼市、盐水,足写当时之景象。而终唐之世,竟无与台湾交涉也。历更五代,终及两宋,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而以北港为互市之口;故台湾旧诗有「台湾一名北港」之语。北港在云林县西,亦谓之「魍港」。当是时,马人之在台湾者族强势大,遂攘土番而分据南北焉。淳熙之间,琉球酋长率数百辈,猝至泉之水澳、围头等村肆行杀掠。喜铁器及匙筋,人闭户则免,但刓其门镮而去。掷以匙筋,则俯拾之。见铁骑,争刓其甲,骈首就戮而不知悔。临敌用镖鎗,系绳十余丈为操纵,盖惜其铁而不忍弃也。不驾舟橶,缚竹为筏,急则群舁之,泅水而遁。与那国者,冲绳之一岛也。昔有长耳国人渡来,掠人为害。与那国人谋防御,造巨屦,投之海;长耳国人见而惊去。是为台湾番族侵掠外洋之始,而此为马人也。其黠者且乘艋舺渡大海至吕宋,以物交物,转贸于高山之番,至今犹有存者。故宋史曰:『流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澎湖,烟火相望。旁有毗舍耶国,语言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类』。蒙古倔起,侵灭女真,金人泛海避乱,漂入台湾。宋末零丁洋之败,残兵义士亦有至者。故各为部落,自耕自赡,同族相扶,以资捍卫。
唐贞观年间,马来群岛洪水泛滥,人们流离失所,乘竹筏避难,有人便漂泊到台湾。那个时候,欢斯氏的统治才遭到隋军攻打,国破民残,局势紧促,马来难民便沿海滨居住下来,繁衍生息,这算是外省人进入台湾的开端。所以《台湾小志》记载:“原始人的语言,有六分之一为马来语,十分之一出自吕宋古国,迤北一带的很像菲利宾语,他们自称来自南洋某岛。”这些语言都很相似。卑南王将其统一。卑南王死后各部族分开各自为政,直到今日。唐朝中叶时期,施肩吾带领他的家族迁居澎湖岛。施肩吾是汾水人,元和十年科举考中进士,放弃仕途隐居民间,有诸多诗篇流传于世。其中一首诗写的是澎湖当时的鬼市、海水等景象。但直至唐朝终结,都没有其它与台湾往来的记载。历经五代十国,直到两宋时期,中原动荡,战争不息,漳州、泉州百姓渐渐迁至台湾,将北港作为交易的港口。所以台湾旧诗中有台湾也称作北港的说法。北港在云林县往西,也叫做魁港。当时,马来人在台湾的势力逐渐壮大,赶走土著与之分据南北。淳熙年间,琉球部落酋长率部落人马偷袭泉水港、围头等村落抢夺杀戮。擅长用铁器开锁,百姓必须锁门才能幸免,于是把门锁一并削走。见到披甲的骑兵,争相抢夺他的甲衣,人马一并杀死残忍至极。与人对峙时擅长使用镖枪,用十余丈的绳子系住操纵,因为他们珍惜铁器不忍丢弃。不用船舟,直接使用竹筏,紧急情况时众人一齐(将竹筏抬起),顺水流遁逃。与那国也位于冲绳群岛之中。曾经有长耳国的人侵入,掠夺人口。与那国人为了防御于是造巨屦往海中投掷,长耳国人见到后惊惶而逃(巨屦就把人吓跑了?)。台湾土著外侵海外始于马人。一些狡诈之人从艋舺渡船至吕宋国,以物易物后再高价卖给高山内的土著,至今仍有人以此为业。所以宋史中记载:“琉球国在泉州东面,与澎湖岛烟火相望。旁边有毗舍耶国,没有语言,赤身裸体,怒目视人,几乎不像人类。”蒙古强大后侵灭女真国,女真国人出海逃避战乱,进入台湾。宋朝末期零丁洋战事亦有败军逃入台湾。这些外族人进入台湾后各自盘踞为落,自给自足,同族人结为联盟,抵御外族。
[蹙]:cù,紧迫;窘迫。
[鬼市]:参《新唐书》《西域传下.佛菻》:“西海有市,贸易不相见,置直物于旁,名鬼市。”在这种“鬼市”的交易类型中,之所以将交易时间选择在夜晚,是因为当地土人一方面惧怕外人,害怕与其他民族进行直接的接触;一方面又存在与其他先进文化的民族进行物品交换的欲望。其特点是交易双方没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即取货和取钱的交易行为不是同步、而是分开进行的——比方说,外来商人先将商品摆放在某固定交易地点,到了晚上土人将喜欢的商品拿走,留下等值的土特产,第二天早晨外来商人再将土特产取走。西方文化人类学一般将这种交易模式称为“沉默交易”,在南太平洋和南亚地区发现最多。
[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6年。
[巨屦]:粗糙的鞋子。
元世祖既宅區夏,餘威震於殊俗,南洋諸島悉入帡幪。至元十八年,元師伐日本,至九州海上,遇颶熸焉。諸將各擇堅艦遁,至澎湖及臺灣西岸,再遇風,乃歸福建。二十三年,整兵造艦,謀再舉,未發而止。二十八年秋九月,命海船副萬戶楊祥、合迷、張文虎並為都元帥,將兵征瑠求,置左右兩萬戶府,官屬皆從祥選辟。既又用福建吳志斗言祥不可信,宜先招諭之。乃以祥為宣撫使,佩虎符,阮鑒兵部員外郎,志斗禮部員外郎,並銀符,齎詔往琉求。明年,不得達瑠求而還。夫元之謀伐琉球,蓋欲以扼日本也。故元史曰:「瑠求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澎湖諸島與瑠求相對,亦素不通。天氣清明時,望之隱約,若烟若霧,其遠不知幾千里也。西、南、北岸皆水,至澎湖漸低,近瑠求則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舟到澎湖已下,遇颶風發作,漂流落漈,回者百一。瑠求,在外夷最小而險者也,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番市舶,不聞至其國者。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九月,海船副萬戶楊祥請以六千軍往降之;不聽命,則遂伐之。朝廷從其請。繼有書生吳志斗者,上言生長福建,熟知海道利病,以為若欲收附,且就澎湖發船往諭,相水勢地利,然後興兵未晚也。冬十月,乃命楊祥充宣撫使,給金符,吳志斗禮部員外郎,阮鑒兵部員外郎,並給銀符,往使瑠求。詔曰:「收撫江南已十七年,海外諸番罔不臣屬,唯瑠求邇在閩境,未曾歸附,議者請即加兵。朕維祖宗立法:凡不庭之國,先遣使招諭,來則安堵如故;否則必致征討。今止其兵,命楊祥、阮鑒往諭汝國,果能慕義來朝,存爾國祀,保爾黎蔗;若不效順,自恃險阻,舟師奄及,恐貽後悔。爾其慎擇之」!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自汀路尾澳舟行。至是日巳時,海洋中正東,望見有山長而低者,約去五十里。祥稱是瑠求國,鑒稱不知的否。祥乘小舟至低山下,以其人衆,不敢自上岸,命軍官劉閏等二百餘人,以小舟十一艘載軍器,領三嶼人陳輝者登岸。岸上人衆不諳三嶼人語,為其殺死者三人,遂還。四月二日至澎湖,祥責鑒、志斗已到瑠求文字,二人不從。明日,不見志斗蹤跡,覓之無有也。先是志斗嘗斥言祥生事要功,欲取富貴,其言誕妄難信。至是疑祥害之。祥顧稱志斗初言琉球不可往,今祥已至琉求而還,志斗懼罪逃去。志斗妻子訴於官。有旨發祥、鑒還福州置對,後遇赦,不竟其事。成宗大德元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興言:「今立省泉州,距瑠求為近,可伺其消息。或宜招宜伐,不必它調兵力,興請就近試之」。九月,高興遣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赴瑠求國,擒生口一百三十餘人而還」。是為中國再略臺灣之事。當是時,澎湖居民日多,已有一千六百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為泉外府。至元中,乃設巡檢司,隸同安。澎湖之置吏行政自茲始。
元世祖忽必烈后来统一华夏,威震边缘地区,南洋诸岛国皆俯首称臣。元十八年,元朝挥兵讨伐日本,在九州海域遭遇飓风导致军队溃散。众多将领乘坚固船艇四散而逃,至澎湖岛及台湾西部,再乘风返回福建。元二十三年,重整兵舰,准备再次攻伐,但最终半途而止。二十八年秋九月,任命海船副萬戶楊祥、合迷、張文虎為都元帥,出兵讨伐琉球,安置两万户府人口,并从中选拔官吏。先依熟悉琉球的福建文官吴志斗所言招抚番夷。于是派杨祥为宣撫使,给虎符,吳志斗禮部員外郎,阮鑒兵部員外郎,給銀符,一齐前往招抚琉球。次年,却没有到达琉球国即返回。元朝讨伐琉球,是看重琉球扼防日本的战略地位。所以元史中记载:“琉求,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亦素不通。天氣清明時,望之隱約若煙若霧,其遠不知幾千里也。西南北岸皆水,至彭湖漸低,近琉求則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舟到彭湖已下,遇颶風發作,漂流落漈,回者百一。琉求,在外夷最小而險者也。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九月,海船副萬戶楊祥請以六千軍往降之,不聽命則遂伐之,朝廷從其請。繼有書生吳志斗者上言生長福建,熟知海道利病,以為若欲收附,且就彭湖發船往諭,相水勢地利,然後興兵未晚也。冬十月,乃命楊祥充宣撫使,給金符,吳志斗禮部員外郎,阮鑒兵部員外郎,並給銀符,往使琉求。詔曰:「收撫江南已十七年,海外諸蕃罔不臣屬。惟琉求邇閩境,未曾歸附。議者請即加兵。朕惟祖宗立法,凡不庭之國,先遣使招諭,來則按堵如故,否則必致征討。今止其兵,命楊祥、阮鑒往諭汝國。果能慕義來朝,存爾國祀,保爾黎庶;若不效順,自恃險阻,舟師奄及,恐貽後悔。爾其慎擇之。”九月,高興派遣張浩、張進赴留求國,生擒130餘人而還。这也是中国经略台湾的记载之一。那个时候,澎湖居民日渐增多,已有一千六百余人,往来贸易的船只常常多达数十艘,设泉外府。到元代中叶,设立巡检司,隶属同安府。澎湖自此开始设官吏行政。
明初宇內未平,桀驁之徒聚為海寇,出入澎湖,以掠沿海。洪武五年,信國公湯和經略海上,議徙澎民於近郭,以絕邊患。廷議可之。二十年,遂廢巡檢,盡徙其人於漳、泉,而墟其地。自是澎湖遂為海寇巢窟。永樂中,太監鄭和舟下西洋,諸夷靡不貢獻,獨東番遠避不至。東番者,臺灣之番也。和惡之,率師入臺。東番降服。家貽一銅鈴,俾掛項間。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是為中國三略臺灣之事。初,和入臺,舟泊赤崁,取水大井。赤崁,番社名,為今臺南府治,其井尚存。而鳳山有三寶薑,居民食之疾瘳,云為鄭和所遺。則和入臺且至內地,或謂在大岡山也。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乾亂,遁入臺灣。都督俞大猷追之至海上,知水道紆曲,時哨鹿耳門以歸,乃留偏師駐澎湖,尋罷之。居民又至,復設巡檢;已亦廢之。道乾既居臺灣,從者數百人,以兵刼土番,役之若奴。土番憤,議殺之。道乾知其謀,乃夜襲殺番,以血釁舟,埋巨金於打鼓山,逸之大年。
明朝伊始,中原战乱未平,澎湖海域内有海盗出入,在沿海地区抢掠财物。洪武五年,信國公湯和经略海事,建议澎湖居民迁徙至内陆,以绝海盗之患,取得了朝廷的同意。洪武二十年,废黜巡检司,百姓皆迁往漳州、泉州两地,澎湖成为无人之境。从此澎湖成为海盗的巢穴。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番夷无不向其朝贡,惟东番避而不见。东番,即台湾夷族。郑和一怒之下率兵入台。东番战败。贻送这些土著们铜铃,令其系在脖子上,后来这种脖子上挂着的铃铛反而被当成了宝贝,有钱人一挂就是好几个。是中国第三次经略台湾的记载。郑和最开始入台的时候,停靠在赤崁,并在此地挖井取水。赤崁,番族地名,为今台南府辖域,取水之井至今尚存。如今凤山有三宝姜,居民食姜去除湿冷之疾。传说为郑和所遗,郑和曾经入台且深入腹地至大冈山。嘉靖四十二年,海盗林道乾叛乱,逃到台湾。都督俞大猷追兵至海上,虑海内暗流复杂,在鹿耳門派驻哨兵,大军返回驻扎澎湖,不再追击。百姓自此又来到澎湖,再次设立巡检司。林道乾率数百人逃往台湾,征土著为奴。土著激愤,谋划暗杀林道乾。林道乾知道后,趁夜色偷袭土著,血流成河,然后藏匿财宝在打鼓山中,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