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八十八)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书中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一座山,就差最后一筐土就堆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起一座山,虽然只倒上了一筐土,这时继续不断地坚持堆下去,那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我的感悟:
今天,谁又半途而废了?是宰予?是子路?还是冉有?
总之,有学生做事没有恒心、浮光掠影、功亏一篑了,还振振有词,怨天尤人。
坚持修身不动摇的孔老师必须得说道说道。
孔老师从不空谈大道理,大道理空洞、泛味,说教感强,别说学生不愿听,孔老师自己也厌倦。
孔老夫子喜欢打比喻,形象、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给人丰富的想象。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古时候,为了安全起见,往往在城墙上堆一座山或高台子,作为瞭望台或烽火台(我们学校后面就有一个古蔡国老城墙烽火台),弟子们熟悉,所以,孔子拿它作比。
孔子说,比如我们堆一座山,堆得高高的,就差一筐,马上堆成了,结果停下来,不堆了、不管了,这就叫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止,吾止也”,谁让我停下来的?我自己,我自己选择了放弃,能怨别人吗?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假如在平地上刚开始堆山,虽然刚倒一筐土,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倒倒倒,每倒一筐土,山就高一点。只要我选择继续堆土,总有堆成山那一天。但能不能堆土成山,选择权还在我手中。
这个我最有发言权。2006年,我准备在老房子旁边再盖一栋两层小楼,为抬高地平,又不想花钱雇人,我给自己定个目标,坚持每天垫50小桶土。泡爸说,你放下,我找人干。
我懒得理他,继续我行我素。一个月下来,我生生把宅基地水平面垫高20多公分。
没有人逼我,是我自己想干的。干的时候我大汗淋淋,仍乐此不疲。
因为我有目标,我愿意,所以我坚持,我快乐,不抱怨。
我认为孔子这一比喻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1.目标明确。
2.坚持不懈。
3.自主选择。
人这一辈子总要学习、要做事、要与人交往,那就得有一个目标。
这个目标必须是自己热爱的,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才能选择坚持下去。
2018年冬,我听了一节传统文化公益课,被“我虽不出生在书香世家,但愿做书香世家的老祖宗”的标语击中,立志学习传统文化,从读《论语》开始。怎奈我年龄大,记忆力衰退,但我深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道理,于是我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书俩小时。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八个月我把《论语》倒背如流,而且越学越想学。
因为我目标明确,所以我坚持不懈;因为我自主选择,所以我学习我快乐。
生活中有明确目标的人很多,但选择有可能是无奈选择,所以很难坚持下去。
小刘同学初中毕业,无文凭、无技能,但有赚钱的目标,于是跟着别人去打工。进工厂,累,工资低,不到仨月,溜了;去饭店打工吃得好,但夜里下班晚,苦,仨月不到,炒了;售房子西装革履提层高,可早晨得早起去打卡,他老是迟到,被老板开了……
几年下来,换了十多份工作,很少坚持到三个月。他的理由是老板心黑,老克扣工资。孩子,你不迟到、不早迟、不偷懒,老板敢扣你?
小刘虽有赚钱的目标,但工作不是他的爱,且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打的每一份工都是无奈选择,所以,组织纪律性差,难以坚持下去。
我想起了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看图写作文。
漫画中的人手拿铁锹,正迈步前行,他的身后留下四五个深深浅浅的水井,离地下水面总有那么一段或长或短的距离。而最靠近他身后的那个,只挖了几锹,就下结论“这下面没水,再换个地方挖”。他如果坚持下去,必能挖出水来。
这不就是小刘同学吗?力也不少出,但缺乏恒心,一会儿扎鳖一会儿拿鱼,结果一事无成,还找不完的理由。
生活中,我们经常为自己的不努力找理由。上学时不努力学习,怨老师坏,好找我茬;长大上班,不努力工作,怨老板黑,待我不公;结婚有了孩子,懒得收拾家务,赖孩子淘气缠人没时间;孩子大了有时间学习或干点事了,自认为年老体衰脑子笨没精力。
总之,我们走着走着,忘了初心,懈怠废疏,却有一万个不努力的理由,并且把一切责任推给别人。
孔子说了,无论是“止”还是“进”,每走出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与他人没有半毛关系。
樊登老师说,人们总是把生活的失败、痛苦、不如意,归结为别人,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不愿意承担责任带来的压力,我们习惯将压力转嫁到别人身上,如果不幸失败了,好推卸责任。
这肯定是不对的。孔子说,“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是堆土成山还是功亏一篑,是持之以恒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的人生我做主,决策权都在自己手中。所以,“不怨天,不尤人”。
最后,“吾日三省吾身”: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是我自己选择的吗?我是否做到了坚持不懈?
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论语》“子罕篇”第1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