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七巧常挎着篮子上街买菜。
肉店里的朝禄,哥哥的结拜兄弟,沈裁缝的儿子都喜欢她。任挑其中一个,七巧也能过上平凡安谧的一生。
然而造化弄人,开麻油店的哥哥嫂子为她定了大族姜家的亲事。姑爷是姜家二公子,却生来患软骨症,常年卧病在床,汤药不离。
七巧出身卑微,行事无规矩,又积有满腔幽恨,说起话来尖酸刻薄。姜家上至老太太、大嫂玳珍、弟妹凤仙、小姐云泽,下至丫鬟小厮,无一不看不起她,不与她亲近。
十年后,丈夫和婆婆相继过世。七巧带着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分了家产,自立门户。
孤儿寡母从此无依无靠,本就精明的七巧在钱财上更加吝啬,在她心里这些钱是牺牲一生幸福得到的。
理智使她拒绝了三弟季泽的表白,即使他是自己嫁到姜家后唯一的守望和期盼。和这份不合时宜的爱相比,七巧更怕保不住她和儿女的后半辈子。
证实季泽果真是为了哄她卖掉田地买他的房子后,七巧彻底绝望了。她愤怒至极,失魂落魄,乱打乱骂,从此生活再无指望。
02
只有一个男人,七巧不怕他占她的钱,这个人就是儿子长白。
长白娶了妻,七巧想,儿子也保不住了,便同儿媳芝寿处处作对。
嫌弃芝寿笨拙,挖苦芝寿嘴唇太厚,诸事皆不满意。七巧不顾及儿媳刚进门,每每向亲戚们种种念叨。
七巧问长白:“白哥儿你说,你媳妇儿好不好?”长白只得顺着她的意,吐露出芝寿的不足。第二天七巧就会添油加醋把长白招供的新娘子秘密宣布给所有人。
婆婆不像婆婆,丈夫不像丈夫。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芝寿只能心如死灰。
长白夫妻不和,终日迷恋于花街柳巷中。七巧为他另纳一房姨太太,又日日哄他吃烟,这才把他留在家里。
后来,姨太太绢儿生下一位小少爷,芝寿在姜家就彻底凉了,半月后命丧黄泉。
绢儿扶了正,就过上从前芝寿的日子。一年不到,绢儿也自杀了。
从此长白不敢再娶。
03
七巧的女儿长安,身材瘦小,十三四岁时看起来还只像七八岁的样子。
七巧被男人伤透了心,于是教育女儿男人碰不得,要处处提防。还强行为她裹小脚,忍受一年痛苦后,长安的脚再无法恢复原状。
到了念书的年纪,七巧送长安到沪范女中就读。却因长安丢了一条褥单,七巧吵嚷着要去学校兴师问罪,讨个说法。
长安哭了一夜,不想在同学面前丢脸,14岁的她做了人生第一个勇敢又屈辱的决定,向母亲提出退学。她知道自己拗不过母亲,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做出牺牲。
恼人的是,母亲沉吟再三,决定到学校拿回学费,还大肆羞辱了校长一场。
长安以后再也不好意思面对从前的同学朋友,懊悔这牺牲并不值得。
退学回家后,长安渐渐放弃了上进的思想,言谈举止间竟越来越像母亲七巧了。
到了说媒成亲的年纪,家境落魄一些的,七巧疑心对方是冲着姜家的钱,稍微有财有势的,自不想和名声不好的七巧结为亲家。因此一年年过去,长安的婚事就被耽误下来。
直到长安近三十岁时,三叔家的堂妹长馨做主,介绍同学留洋归来的表叔童世舫和长安认识。长安精致打扮后,矜持来到约会的餐厅,举止间优雅得体,颇受世舫喜欢。
二人又私下见了几次,彼此倾心,童家便托三婶凤仙来同七巧议定婚期。
七巧打听世舫曾定过一门亲,留学在外时还有位处了几年的女朋友,于是坚决反对这门亲事,怒斥长安生来贱骨头,着急嫁给别人不要的野男人。
长安想到世舫早晚会认识她的母亲,一定无法理解她母亲的为人,于是痛下决心,和童世舫提了分手。
刚分开时,他们仍藕断丝连。七巧得知后,吩咐长白下帖子请童世舫来家里吃便饭。
席间,七巧故意透露出长安抽大烟的事,又恰逢长白的姨太太那日产子,童世舫深受打击,很难接受姜家人这样腐朽落后,一别之后再无牵连。
长安失去了她最初也是最后的爱,断了结婚的念头,落寞凄清过下半生。
04
读完故事的我,心酸又震惊。
封建社会里,有多少这样的家庭。一个人的不如意,催生出一个家庭的不幸福。
如文末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七巧的家人期望她嫁到旺族,过上锦衣玉食的富贵日子,却为她戴上黄金枷锁。七巧一生苦闷,还用这黄金枷锁的刃角劈杀了儿女们的幸福。
最近一直在读《张爱玲作品集》,所有小说中这篇《金锁记》感触最深,几天前写下了以上故事梗概,又翻出22集同名电视剧刚刚追完。
电视剧改编了很多,强化了七巧和三少爷季泽的感情线,也更完整展示了七巧从青涩灵动到性情乖戾的心路历程,带给我更多冲击感与现实感。
第一遍看这篇小说时,我恼怒七巧逼死两位儿媳,害亲生女儿一生得不到幸福,将苍凉的结局完完全全归罪于七巧。
可再读,再看电视,我忽然想起《倾城之恋》中的那句,“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才懂七巧的一生是命运所驱。
如果她能回到在老家小镇上的时光,嫁给肉铺总留最好瘦肉给她的朝禄,或是偷偷为她做花褂儿的沈裁缝的儿子,再或能嫁给彼此倾心的三少爷季泽,怎会有如此错乱荒唐的一生?
人生终究是不可逆的。剧末七巧对季泽说:“其实我做了很多错事,现在都后悔了。”
而我,也在七巧去世时哭的最凶,为她可怜的一生不平,为她可怜的子女悲哀。
恨她,却不得不原谅她。
谨以此文,向刻画现实的作者致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