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2)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找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题太多,答不完,老师总是考我不会的,我数学怎么学都不会,我考前没有复习到位……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么怎么能够把这些原因转变为有效的方法,去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呢?
心理学家韦纳将找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从三个维度对归因进行了分类:
第一个维度是指向内部的因素还是外部的因素,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的因素,还是暂时性的因素。第三个维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还是不可以控制的因素。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维度,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比如具体到孩子考试这件事儿上:孩子说没考好,是因为“老师题出的太偏”。这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如果孩子说“我考试前没有复习到这一点”。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这两种原因对后续行为的影响是什么?如果是外部因素,老师题出的太偏,这次可能会让孩子心里好过一点儿,不必自责。那下一次考试前,孩子有没有担心,那孩子当然会担心啦,“哎呀,不知道这次考试老师会不会害怕题出偏?”,你甚至会发现孩子有咱们说的那种迷信行为,叨念,“我期待老师一定要考我会的,一定要考我会的”,麻不麻烦?他心中不但担心考试会不会的问题,甚至还用考前的焦虑。
如何把这句话变成内部原因呢?“我考前没有复习到这一点”好,这次考试因为我考前没有全面复习而失败,这会让我当时挺难过的,但是下一次呢?孩子一定会想,我来看看我怎么能够复习的全面,所以面对失败时,外部归应可以减轻孩子当时的痛苦,但对于孩子的长远的提升是没有用的。内部归因才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