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条天我们老师让写关于传播学的三篇读后感。再加上些其他的事,没来由地感到有些焦躁。再加上今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没能有什么特别想写的东西。
前些天虽读了《大学》的一部分,可还没能让我生出什么强烈的感触。我打算等我把《大学》读完后,再专门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
《大学》的第一部分,是中学课本上所节选的篇目。那个时期嘛,文言文,老师都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我至今还记得我当时背诵的场景:全班人在背书,而我在讲台上磕磕巴巴地背文章。我高中语文早读的背书氛围向来低迷,全班背书的声音还没有班上某人的嗓门大。但当我上台后,原本就不大的背书声,就更小了。
原因倒是简单的很:一是昨天我在全校的文言文和古诗的背诵比赛上,以不足两分钟的时间背完了全部的内容;二是我从来没有在早读上第一个去找老师背书的人。
其实我背书的场景跟我想象的一点儿都不一样。因为我在下面已经试背过好几遍,中间会断一两处,可也不至于像我上台后背书断的那样厉害。
那个时候倒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台下背的还可,到台上就不行了,只当是自己紧张。现在想想,大抵是知道原因了。原因也是简单的很:无外乎浮躁罢了。 当时想给别人证明,自己是可以的,比别人强。只是,现在再看,哪用得着和别人比呢。
后来我经常在想,如果我不浮躁,老老实实地背文章,能在下面把文章背得滚瓜烂熟,或许就能在台上把课文流畅地背下来了。
从这件事去看许多其他的事,道理是相通的,如果不是每天都急着把事情给早点儿弄完,或许每一天、每件事,我都能够把它给做得更好。
就比如今天日更这件事儿,我也没办法,心里确实又焦又躁,想想明天还要考试,一大堆作业还没弄好……要接着搞作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