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养生秘诀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拼的不再是财富和地位,而是健康。养生要趁早,这10个中医养生秘诀非常实用。

1. 养心为上:情绪是最好的药,也是最烈的毒中医常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的波动,直接影响着我们五脏六腑的健康。人到中年,烦心事多,但一定要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遇到不快,找人倾诉、出门散步,或者听听音乐,把负面情绪疏泄出去。心态平和,气血才能顺畅。

2. 睡好子午觉:最高效的身体修复“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最好的睡眠时间是“子午觉”,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阴气最盛,阳气初生之时,这个时间段进入深度睡眠,身体能得到最好的修复。“午时”是中午11点到1点,小憩15-30分钟,可以养心安神,为下午的工作储备精力。熬夜,是在透支我们最宝贵的“肾精”,是健康最大的敌人。

3. 饮食有节: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很多中年人的大肚子、慢性病,都是吃出来的。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需要靠脾胃来运化,才能生成滋养全身的气血。三餐有时: 早餐7-9点,午餐11-13点,晚餐17-19点,尽量规律。食不过饱: 每餐七八分饱,给脾胃留下运化的空间,减轻负担。少食寒凉: 冰水、冷饮、生冷瓜果最伤脾胃阳气,多喝温水,多吃温热的食物。

4. 气血双补:女人不老,男人不虚的秘密气血是人体的根基。气血不足,女人会脸色蜡黄、月经不调、提前衰老;男人会精神不济、疲乏无力。日常可以多吃一些补气血的“平民宝贝”,比如红枣、桂圆、枸杞、山药、黑芝麻等。可以煮粥,也可以泡水喝。气血足了,人的精气神自然就饱满了。

5. 动则生阳:但求“微汗”,而非“大汗”生命在于运动,但中年的运动,讲究的是“适度”。那种让自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剧烈运动,反而会消耗气血。中医推崇“形劳而不倦”,像散步、慢跑、太极、八段锦等,让身体微微出汗,气血流通起来即可。每周坚持三到五次,你会发现身体越来越轻盈。

6. 避寒保暖:寒为百病之源“十病九寒”,寒气是导致很多疾病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女性,体质偏寒,更要注重保暖。三个部位是关键:脖子(大椎穴)、后背(膀胱经)、双脚(肾经之根)。少穿露脐装、露背装,夏天不要贪凉直吹空调,睡前用热水泡泡脚,把寒气驱散,阳气才能固守。

7. 节制欲望:养护我们宝贵的肾精《黄帝内经》说:“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这里的“欲”不仅指房事,更泛指一切欲望,比如对名利、财富的过度追逐。欲望过多,会使人心神不宁,暗耗精气。人到中年,要学会给生活做减法,清心寡欲,精神内守,才能保住肾精,这是我们生命的根本能量。

8. 常梳头,多泡脚:疏通经络的捷径头部是“诸阳之会”,全身的阳经都汇聚于此。每天用手指或木梳从前到后梳头100下,可以有效疏通头部经络,提神醒脑,预防头痛和脱发。脚底是人体众多经络的起点,睡前泡脚,不仅能温暖全身,还能引火下行,帮助睡眠。

9. 顺应四时:跟着太阳的节奏生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说,就是春夏可以晚睡一点、早起一点,多参与户外活动;秋冬则要早睡晚起,减少消耗,静待生机。跟着季节的脚步调整作息,身体才能与天地同步,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10. 活在当下:不忧过往,不畏将来这是养心的最高境界。我们太多的烦恼,都源于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焦虑。但你能把握的,只有此时此刻。认真吃好眼前的每一顿饭,用心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专注于当下,内心的纷扰自然会减少,身心也会随之安宁。养生,从来不是什么玄妙的理论,它就藏在一呼一吸、一饮一食、一念一行之间。人到中年,方知命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