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和东方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明显的界限,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政治和历史文化传统。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对东方学的内涵、谱系进行了一次详实的梳理,是对东方学的一次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开篇名义,其实东方学这本书的主题可以用开头就引用的那一句话来概括,来自马克思的名作: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
本书共三章,近四十万字,着重从“东方学的范围”、“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和“东方学的现状”三个版块对东方学做了较为透彻地批判解读。
一.真正的东方
萨义德说,真正的东方是话语建构出来的东方,那么真正的东方是何种样子?作者有过思考:“我不准备做出内部视角比外部视角更优越的断言……我当然不相信只有黑人才能书写黑人,只有穆斯林才能书写穆斯林这类不无偏狭的假设。”对某一形象的建构,其实都是一种视角的体现,而对东方的建构,正是对身份的建构。萨义德注意到了建构的普遍存在性,于是,他呼吁人文学者不要被权力带偏,而是要在研究中体现出充分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不能将现存的东方学,甚至任何一种学术成果视为想当然,而应该不断反思、审视和佐证。我们无法消除偏见,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少一些偏见。
二.“东方”和“东方学”
萨义德提醒人们注意:“想通过东方学了解东方人的生活现实或社会现实,是徒劳的。”因为西方人所认为的东方,并不是真正的东方,而是在西方话语权力下建构出来的“东方”。在西方人眼中,东方像一个遥远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东方被猎奇,被想象。东方已并非本来的东方,而是西方价值体系下的一种投射和建构。一些到过东方的文人或政治家,将自己在东方的见闻记录下来,形成了他们眼中的东方。但由于受限于西方人身份的视角,他们对于东方的记录充满着个人化的加工和想象,有的已与东方本来的面目相去甚远。这些“作品”被带回西方,成了西方人关于东方的有限认知的材料,也成了东方学的经验之源。在萨义德看来,东方学家对东方的阐释,并不是对东方的客观描述,而是站在居高临下的视角,对东方进行遥远地观望和充满同情地描绘。对于东方,东方学家永远只能站在门外,却无法真正进入。他们看到的东方,虽近在眼前,表面易于理解,实则被遮蔽异化,距离本真甚远。
三.总结
萨义德的东方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与西方二者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泛分布于西方生活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以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殖民政府、外贸公司、教会、军队等各种机构。总之,《东方学》值得一读,尽管这本书至今,人们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我们更看重的,应是萨义德在书中体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面对教条和先见,敢于解构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