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助人,成人达己。欢迎来到路见良方慕容说,这是慕容坚持写作的第74天。
最近在读《心理分析有什么用?》,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一名个人成长教练,我从这本书中对心理学大师们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多了解。书中的每篇文章解析一个日常话题,就像大师们在给我讲课,读来有趣,受益匪浅。
第一篇文章题目是“我想吃掉最后一块蛋糕,可是我为何因此感到内疚呢?”。
弗洛伊德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带有内疚感的想法处于核心地位。我们产生某种欲望,然后对它进行评判,而在决定怎么做之前,内心的欲望与评判会进行快速的、反复的斗争。这是因为我们大脑发展出了三个相互冲突的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人的意识里不停对话的三个部分,在童年期的不同阶段依次形成。
本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它代表着人的冲动和欲望。它不断索取,而且唯一目标就是立刻得到满足,受快乐原则支配。
本我的欲望会一直伴随着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认识到现实会阻碍欲望的满足,这就促进了自我的发展。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决定什么时候以及如何满足本我的需求,或者是否需要忽略这些需求。
超我是最后发展起来的部分,这是心灵将外部世界的规则内化的部分,这些规则最初来自于父母,然后来自于社会其它人,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吃最后一块蛋糕时,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心里快速进行三方会谈。本我说:“蛋糕好好吃啊,我还要”,超我会说“你已经这么胖了,都有脂肪肝和高血脂了,不要命了吗?”,自我说:“本我说的更有道理,我们听它的”。于是最终大脑开会决定吃完最后一块蛋糕,既愉悦,又内疚。相反,如果自我投票给超我,本我会觉得难受委屈,超我会有道德上的成就感,觉得欣慰。
生活中我们很多复杂的情绪用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释就说的通了,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