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第六章:雍也篇〈6.4〉
衣者郭郭
【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fǔ。”请益。曰:“与之瘐(yǔ)。”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yì)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释】
①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②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③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④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⑤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⑥周:周济、救济。
【翻译】
公西华奉派出使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申请小米。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结果冉有给了他八百斗。
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的是肥马驾的车,穿的是又轻又暖的棉袍。我听人说过:君子济助别人的贫困,而不增加别人的财富。”(傅佩荣《人能弘道》)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百度译)
【解读】
孔子认为子华家境富裕,馈赠即可,所以适当的给一些就好。但冉有却利用职务之便给了子华相当于一年的俸禄。孔子对此很不满,认为这样做不妥当,因为“君子周急不继富”,不能借用职务之便用国库公帑来照顾自己的熟人,这是假公济私。
孔子对冉有的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是还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孔子又认为,周济的应该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君子就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作为君子,处事要大公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