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晚餐前,我与老妈说,虾,待会等我来弄。
十分钟后,老妈系着围裙在厨房喊道“还不来呀!”
“等一下,我来挑虾线,你别弄。”我在客厅回应道。
女儿搬着小椅子,我拿着牙签转身进厨房,发现老妈在问我的下一秒,已经将虾放进了混浊的焯了鸡爪的开水中。
“你这么急干什么?”“你能不能尊重下别人!”“煮了鸡爪的水还煮虾!”
外指的惯性语言好似飞奔的瀑布,倾泻而下,:一瞬间“入坑”。
感受到胸口有一种强烈的灼热感,有一团火焰正蹭、蹭、蹭往头上冒。
【情境】老妈未遵守约定,擅自做主越界。
【感受】恼火、生气、沮丧。
【想法】为什么就不能听我说话、等我、尊重我呀。
【行为】提高音量,大声数落。
【结果】老妈默默离开厨房。
当下的情景并不是新的,而是经历过数次的重复出现,而我无意识的反应就是那份“压抑的回归。”
好在数日修习成长后的我,虽不能当知当觉,却还是做到了止语和觉察,正好当下就是本周最好的《非暴力沟通》的作业。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作业: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说哪些让对方(孩子、亲密关系)感受到内疚的话,通过学习,作为自我负责,要怎么说?
2.亲密关系、或者孩子说的哪些话,令我们感到内疚,我们可以去核实这个背后的需求与信念。】
回看刚才自己的语言都是以“你”开头--外指,语调语气上全是责问。是我再一次将“内疚”这件外套生冷地裹在了妈妈的身上。
老妈仅仅顺手做了一件符合她自己价值观的事情。(不浪费)
而作为自我负责,我能做些什么呢?
核实。
(剥虾壳时妈妈又进到了厨房)
“妈,你是不是不知道虾是有肠子的。”
“虾子先煮了就不能挑线了,看,就在这里全是黑的。”此时的我已经能心平气和地说话。
“是呀!不知道,我们以前虾子都是直接煮的,谁也不扯肠子的。”老妈语气平柔地回道。(其实在数年前我也不知道)
老妈无心针对我,她只是习惯多做事情而已。
对陌生或普通人都能修正言行,予以感恩。
而对至亲更应如此。
相信家人的时刻善意。
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不再被旧有的“伤痛”蒙蔽双眼。
看见即疗愈,感恩这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