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总会突然在某一天回想此前几天自己是如何度过的,却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有过的“大事”,一时内心特别彷徨和自责:我都三十五了,怎么还可以虚时度日呢!又想到过去我极少反思已逝的时间,也许无所事事虚度的时日更多,不觉更加心悸、焦虑。每至此时,我就觉得耳边时远时近的飘荡着这句话:我是怎么啦?我该怎么过?这话不时还撞击于我的内心。
年少时我们都有过理想,梦想并计划着自己将来要做的那些有意义的事情。可真正走向社会后我们逐渐发现太多的事情我们只能选择适应并去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改造这个社会。
我曾经倒是很“适应”。我就不曾谋划过未来,只如前辈们走过一般走自己的路,直至某一天突然问自己:这每天所做的就是我真正想要的?于是我开始努力去改变。
此后的日子我又发现努力做的事不是失败就是陷入越是努力越是见不着成功的怪圈,于是又不时在茫然中让时间忽然过去了一天又一天,只是内心的焦虑日盛。
我曾经无知无觉完全妥协于生活,对于所做的事没有定性喜欢还是不喜欢。觉悟后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又屡屡不得成功又陷入彷徨之境。
想来已是回不到过去无知无觉的状态了,又不应急于求成或是执着于某一事某一阶段,应该寻找生活的新方法。
近日读书《相约星期二》,对于作者米奇·阿尔博姆记录其大学导师莫里·施瓦茨罹患恶疾平静迎接死亡时对于人生思考的一些真言(如:向生活讲和,相爱或者死亡)很有感受。
只有经历过,我们才可超脱。只有知道如何死去才会明了如何生活。
人一生中除了工作、事业还有许多人和事对于自己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去珍爱!我们需要的是去发现这些并去爱惜和接受别人予我们同样的爱。我们与生活不是对抗关系,我们应该和谐相处。所以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定义“喜欢和不喜欢”的事,而只有应该要去做的事,这样我想我们就不会无所事事的虚时度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