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固定收益的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一片哀鸿。去年我已经隐隐预感到今年的城投债会分化严重,没想到短短时间,接连爆出青海国投永续债分期除本兑付,华晨集团10亿债券违约,加上前一段的永煤和紫光,一时间市场上人心惶惶,不知道下一个轮到谁。
失去信心的投资人为了避雷,甚至根据违约国企当地的领导任职去向去选择减持,比如青海去了云南的,导致云南城投大幅下跌,2022年到期的云南城投美元债YUNMET5.5%04/08/22,每1美元下跌15美分,至59.4美分,创下纪录。青海模式四个字也被钉上了债市的耻辱柱。
我原来也写过分税制改革后地方通过平台支持发展建设的历史,那时的芜湖模式还不是贬义词,但后来平台融资多元化后逐渐开始失控,加上地方信用明里暗里的支撑,造成投资者的城投信仰,甚至连独山这样的小县都能累积起400亿债务,简直触目惊心。
我以前说过,越不发达的地方越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市场规律,我还写过西部省份如果不加快市场建设,最终就会面对是财政买单还是破产清算的问题。很不幸的是,我的担忧正在快速变成现实。我以前说中国债务主要是内债,说白了还是内部问题,但不要忘了支撑市场发展的是信用,如果信用丢掉了,信心崩溃了,市场是难以为继的,大家只能各玩各的。
财政也在推平台的商业化转型,试图和地方上脱钩,逐渐实现自主经营,但是这取决于不同地区的资源,如果像西部地区这样比较匮乏的,实际上脱完钩是很难生存下去的。而平台重融资轻经营的历史包袱也使得其转型没有那么容易,缺少产业基础和人才,以及商业管理人才,都是其经营的短板。
发展较好的地方平台如芜湖正通过支持符合政策导向的企业逐渐变成机构投资者,对初创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运作成熟后再退出获得收益,但这条路也是经过长期摸索而成的, 突出了平台了解政策能协调支持的优势,也帮助地方培育发展有前景的产业。
对于不发达地区,没有这样的条件,但至少也要做到尊重市场规律,最起码要做到解决问题的姿态,即便还款能力不行,也要认账,做到还款态度很好,否则就不要指望后续的资金了。阿根廷因为债务违约隔绝于国际融资几十年,为了发展做了很多努力也对历史债务进行了妥善的安排,才让本国的信用稍微挽回一点。竭泽而渔的教训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当前正处在一个非常奇怪的时期,一面是积极扩大开放,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市信心满满,大量资金准备进来;一面是地方平台债务违约,怎么还债解决问题缺乏统筹安排,让我想起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