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你是否经历过这些场景?
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里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睡觉的时候,身体不动,思绪却像瀑布倾而出……
这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分心、开小差,也可以称作走神。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那就是身体做着a,脑子里却想着b。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缺少感受的行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缺少感受的人对凡事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准确的说,我们在躯壳内装了一个混乱的灵魂,这个灵魂总是做a想b:刷牙的时候走神,走路的时候走神,洗澡的时候走神……无时无刻不在走神。
…哪怕上厕所也要把劲儿分一部分在手机上(๑•́ω•̀๑)
现在我们感受一下,走神的时候是不是身体有一个部分总是特别的僵硬?而神情一部分也始终是紧绷的?
这种身心分离的模式,对我们身体上的影响算是一种小事,但最严重的是对于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会产生一个持续的负面影响,神不知鬼不觉…
虽然走神一时爽,但是事后我们要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的质量变差,也就是说,我们在走神的时候,要么会沉浸在过去,要么又担忧未来,要么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却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但是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我们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
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
毫不客气的说,分心走神的本质便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的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虽然我们知道分心走神是一件对我们的成长不利的事情,但是要真正改变这种坏的这种习惯,还需要我们付出很多。
首先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那种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一种专注习惯,那他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聪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经过长期的强化,他就能与普通人形成巨大的差距,毕竟绝大多数人意识不到,注意力分为行动和感受两个部分,如果我们能早知道这个原理,并主动运用修正,或许命运轨迹和生活质量都会有所不同。
而要扭转目前我们陷入了这种局面,就要知道让感受回归行动
举一些很通俗的例子:跑步的时候我们把感受收回来,细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细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身体的感受永远是当下进入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开头的老和尚一样做到: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
今日分享的主要内容来自于《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下篇:外观世界,借力前行——第四章第一节:情绪专注,一招提高你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