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小书,已经在我床头柜抽屉里沉睡了五年。还是女儿买的,她看完了以后我一直把它放在床头柜里,想着哪天看看。这一等,就是五年。
其实这段时间很忙。越是忙的时候,越感觉忙中偷闲看看书是最好的享受。收拾抽屉偶然间翻到了这本,就随手翻阅了一下,没想到一鼓作气看完了,连午睡都省了。
缘分到了,我想,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在今天才到了。就像汉芙小姐与德尔、与查令十字街84号的缘分,就在她看到了邮购书籍的广告那一刻来到了。
这本书让我感触深的是三件事——写信,读书,温暖。
关于写信,我想借用本书译者的话: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该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
是的,我至今怀念那些靠书信传递感情的岁月。选好看的信纸,抬头沉思,低头下笔,微笑,凝神……满怀期望的等待,这其中有多少焦急、失望、猜测、惊喜、甜蜜都被时间发酵,变成了那个年代无法磨灭的印记。
关于读书,关于书店。读书看上去是一个人的事情,是孤独的,但其实读书是一个人与世界与历史与未来的交流,是纯粹的精神游荡。就像在陌生的世界流浪,不知道会遇到谁,遇到什么场景,发生什么故事,所以读书的过程时时都是惊喜和好奇,也是一个人已有观念和未知世界的碰撞,会引发无尽的思考,既包括对世界的对社会的思考,也包括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的思考。而书店,应该是如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的存在。
我一直寻找的就是那样的小书店,每个都不同,每个都有个性,没有整整齐齐码放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没有轰轰烈烈地推销成功学、畅销书,也没有热情的店员亦步亦趋地跟着你,让你油然而生一种做贼的忐忑……书店,应该是一个我只想倚在阳光斜照的书架边静静翻看的地方,是我和书中的人物邂逅的地方,是我可以沉思默想的地方……书店不应该只是一个卖书的场所,更应该是精神和记忆栖息的地方。
温暖。这本薄薄的小书里,每一封来往于纽约与伦敦的简短书信里,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里,处处都闪耀着人性温暖的光辉。从最初的陌生人,到最后变成从未谋面的朋友,大家都以诚相待,互相帮助。看到德尔去世,不由得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泪流满面。虽然这只是一个很温暖的故事,没有任何煽情的描写,但我还是很感动,很惋惜——最终德尔和他的书店也没有等到汉芙小姐踏上查令十字街84号的地板和楼梯。
谁说遗憾不是美呢?文学作品里的遗憾更是司空见惯。但我宁愿相信,汉芙小姐赚足了稿费,终于在一个阴雨绵绵的雨天,打着伞出现在了书店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