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学而篇第六则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此篇为孔子对青年学子们提出的“行为准则”:在家的时候孝敬父母,在外求学的时候尊重师长。说话谨慎小心而言而有信,对众人怀有博爱之心,与仁德的朋友结交。如果按照这些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之外还有多余的精力话,则学习那些古代的典章。

从这些孔子所定的准则上,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们的行为要求的具体而微,这些准则对于一个有志于修身向上的后辈条条都是实用而可行的,由此可见孔子作为一代“大教育家”的教学方式的多么接地气。

这些行为准则对于当代的小孩教育仍然适用,如果我们的家长可以依这些准则引导小孩,重点培养小孩的德行,小孩的成长将会更健康。但可惜的是如今的小孩教育,往往太多教会小孩如何去与人竞争,小孩的德行不被重视。我有时甚至担心这样的小孩长大走入社会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可怕,“人吃人”将不再只是一种担忧。

在孔子眼中,青年弟子在奉行这些准则修行自己的德行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才可以去学习那些典章制度。德行未修之前,不能学文。可见孔子的教育理念里,德行放在第一位,学文居于次位。也可以说孔子主张先践行而后做学问。

德与才,孰轻孰重?行与知,谁先谁后?这个问题一直处于讨论之中。

有德而无才,是庸人;无德而具才,是小人;有德有才,才是君子。个人私以为,庸人和小人,都是有损于社会的。小人破坏社会毋庸置疑,小人才愈高对社会的危害愈大,但庸人却阻碍社会,尤其当庸人“在其位”却没有能力“谋其政”时,历朝历代的“清议派”便是典型的高举“德行"的大旗,而毫无见地和能力的庸才,他们往往比奸佞小人造成的危害更大。

行与知,本是相辅相成自成一体的,也就是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孔子将践行与学文分开而论先后是有所局限的。只重践行而不知所以然,便如转磨的驴一样,一辈子只知绕着磨盘,而不知磨盘外另有天地。

德才兼备和知行合一才是“君子”的教育之道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这个残酷的现代社会,真正有良心的人简直是少之又少。 起亚汽车销售员李正洙在赶往女儿的生日派对时,经过刚开通的河图...
    麦当杰阅读 1,275评论 3 4
  • 语言既是富有魅力的,同时也是可怕的,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别人的语言影响着。当你听到一句话的时候,说这句话的当事人...
    EchoSharing阅读 275评论 0 0
  • 新年伊始,你最需要开始提升的是什么? 经过舒适悠闲地春节,有没有感觉自己的身心还迟迟回归不到工作中? 这时候,你最...
    萧大小姐阅读 75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