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自信向左,自卑向右》
思考:
你认为人变得自恋有什么好处?
怎样识别极度自恋者?
前言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那喀索斯的美少年,俊美无比,众神女都爱慕他,希望得到他的关注,偏偏他却对任何神女都毫不动心。
有一天,纳喀索斯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倒影,却不知道那就是他本人。他觉得水中的人儿是那么美丽:一双明亮的慧眼,有如太阳神阿波罗那样的卷发,红润的双颊,象牙似的颈项,微微开启的不大不小的朱唇,妩媚的面容,真如出水的芙蓉一般。他惊为天人,顿时心生爱慕,爱上了自己的倒影难以自拔。他茶饭不思,日夜在水边守着自己的影子,一天又一天,终于倒下在水边,永远的睡去了。
那喀索斯死后化身为了水仙花。后来,心理学家把自爱成疾的这种病症,称为自恋症(Narcissis),近水仙花 (Narcissus)。
自恋的概念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关于作者
克雷格·马尔金,心理学博士,哈佛医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席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咨询师,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历。他曾在《今日心理学》、《时代》、《波士顿环报》等媒体发表多篇社交、心理类文章,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其研究侧重于人际关系领域,并成立了一家治疗与咨询公司,以帮助他人解决社交、情感上的难题而广为人知。
主要内容
本书是哈佛大学教授克雷格·马尔金的知名心理学著作,通过多个案例分析了人的自恋,自信,自卑三种心理状态,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正视自己的缺陷,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帮我们认识自恋者和自弃者;第二部分讲述自恋人格的分类;第三部分了解自恋者的行为习惯;最后讲了在生活中如何与自恋者相处。
自恋者与自弃者
首先来看一下自恋者和自弃者有哪些特征。马尔金认为,自恋是一种正常的人类倾向,不是性格缺陷,也不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作者把自卑到自恋比作一把尺子,从0到10,自觉独特的感觉从左往右递增。在直尺两端的人心理都不太健康,作者称之为“极端自恋者”和“极端自弃者”。
极端自恋者:想永远被别人重视,被别人轻视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侮辱,觉得自己特别重要,他们的忠诚度特别低,不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把别人当做自己的延伸。
极度自弃者:怕麻烦任何人,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不报任何期待的帮助别人,时刻警觉自己变得自私或自负,以至于无法接受别人的关怀。
下面来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男孩在某一个学科排名上常年位居第一,老师想在一次班会上让他分享一下学习经验。但是这件事让他非常不自在,于是他告诉老师,希望取消这个计划,最后被取消了。当然,这让本来颇费心思的老师感到很失望。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心理医生,并说到他一想起自己会成为聚会的主角,就会觉得浑身难受,起鸡皮疙瘩,他不想成为别人的焦点,也不喜欢和别人太亲近。即使朋友给他送礼物,他也接受得十分勉强。在生活中,他也不喜欢麻烦朋友和恋人,一旦朋友或恋人要提出帮助他或让他做什么决定时,他就开始逃避。这导致他和恋人之间也出了问题,因为他的恋人感觉不到被需要和被依靠,反而觉得他对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敷衍。
这个男孩就是处在最左端的“极度自弃者”,这类人对任何性质的关注都感到非常害怕,即使是表扬性的,因为他们认为“平凡”才是最安全的生活方式。
.
自恋人格的分类
作者把自恋人格分为三类:外向型、内向型和共享型。
外向型自恋者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喜欢展示自己,让自己时刻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或者炫耀自己的优势。
而内向型自恋者就难以看得出来了,因为这类人外表看起来害羞腼腆,待人谦虚谨慎。但是内心深处和其他自恋者一样,坚信自己是最好的,有很多发光点还没被发现。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受到别人的批评,内心很敏感,对这个世界“无视”自己很不满。
共享自恋者是后来才被心理研究者承认的。他们特别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乐于助人,乐于倾听的人,总爱标榜自己为别人付出的多,对自己投入的少,他们就是要人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慈善家”。
这三类自恋者虽然方式不同,但成就他们行为的首要动力都是极度依赖于自己独特的内心。
那么哪些人容易自恋呢?
作者说,自恋的最大群体就是年轻人。特别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觉独特的想法就会慢慢减弱。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生活阅历的增加,大部分人都能越来越理智地认识自己。而在自恋成瘾的范畴里,男性数量大大高于女性,是女性数量的两倍。作者分析,这与社会习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通常在大多数社会里,大声说话、展现自我的女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或不被认可,而拥有相同做法的男性在社会中却被看成充满自信和竞争力,并且值得鼓励。所以男性的极端自恋者人数远远高于女性。
自恋者的行为习惯
只有当我们能识别自恋者的行为习惯时,才能想办法应对他们。因而作者通过几个方面来描述了不健康的自恋行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极端自恋者都缺乏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大概率是因为童年时期对父母关心的缺失。总是把自己伪装的很坚强的样子,避免承认自己的脆弱情感。比如,在他们生气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不会承认自己生气,即使已经在大喊大叫了。他们的愤怒其实不是针对你,而是针对自己被你动摇的内心。
二、“击鼓传花式”的情感传递。缺乏安全感的不健康自恋者,通过这种情绪传递的方式,将坏情绪传给其他人。
三、对控制权的持续需求。自恋者通常对请求或需要别人的帮助感到十分不安,他们内心深处认为这样会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的虚弱或依赖别人的事实。所以,与其请求别人,不如主动出击。因此,他们经常策划事件,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
四、盲目的崇拜。一旦他们陷入对某个人的崇拜,他们就会把那个人想象成天神一般的存在,他们不会去考虑那个人其实只是个普通人,也会有普通人的缺点,犯和普通人一样的错误。他们一旦想到这些就会感到非常失望。
五、双胞胎幻想。他们认为,有一个和自己有,一模一样的人能降低自己的恐惧感,没有差异就没有失望。这种幻想其实在普通人身上也经常出现,例如在一段恋爱中,女孩总是在找男孩和她相似的证据,称之为“默契”。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在给对方灌输一个思想,“我们是相似的的人”。
上面就是不健康的自恋者们在人际关系中的特点,表面隐藏自己的脆弱,内心却感到悔改和自责。
如何相处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或情侣该怎么办?我们是否该离开呢?
在书中提到,最近有一项叫作“那喀所斯变形记”的实验,这个实验的三位心理学家发现,数十年的研究结果证明,自恋者倾向于贬低爱与奉献的价值,他们频繁地欺骗伴侣,对和蔼体贴的伴侣没兴趣,而更喜欢“花瓶式”的丈夫或妻子,因为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和魅力。但是这个实验团队很好奇,如果有正确的“提醒”,能够唤醒自恋者们的爱和奉献精神吗?答案是肯定的。试验中得出结论,如果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接近自恋者,让他们觉得获得了有安全感的爱,作为回报,他们也会变得更有爱心,更负责任。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唤醒他们呢?
首先,我们要深度挖掘自己,有时候面对自恋者的高傲和麻木,我们也会变得高傲和麻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分得清更深的情感。
其次,要向他说出这段关系的重要性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们可以真心地告诉他:“我很关心你,因为你对我很重要”。这样能让自恋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
如果我们竭尽所能尝试多次唤醒,对方依然没有任何的缓和迹象,依然不肯正视这段关系中的问题,那么改善的机会就很小,说再见也是对我们自己最好的选择。
所以,作者告诉我们,是否该离开,什么时候离开,答案取决于状况是否有希望改善。
自恋,不论是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我们或身边人已经对周围造成了破坏和影响仍不自知。只要我们能够认清并勇敢地承认,改变或许真的没有那么难,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