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的你是不是觉得写错了,鲁肃怎么会是大智若愚呢?在《三国演义》中的鲁肃,不仅没有显得大智若愚,而且还给人一种憨厚的印象。这么一个被诸葛亮拿捏的死死的人物,怎么可以称的上大智若愚呢?是这样的,在《三国演义》的书中鲁肃的确给人留下的是近似憨的印象。
可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后世的人们凭着《三国志》写出来的小说,其中的内容是以尊刘抑曹主。有了这样的主题,其中的人物故事就需要进行调整,为了达到把刘备集团推到一定的高度,与刘备集团相关的人物地位必须要提升,因为有了这样的提升,其他人物的重要性就需要相应的降低。
某些方面来看,想要探寻一些事物的真相,不仅要看到那些表象背后的逻辑,而且还要从其他角度去寻找相关的信息。比如说历史上的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在江东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样地位的人做的那些事情又是以什么为背景。
不可否认,历史上的人物与小说演义出来的人物具有相当大的差异,能够了解到这些差异,不仅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而且还能够从中认识到历史的真正含义。也可以说,历史与今天的人们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了解到历史中的一些真相,会更有助于对当下的生活有深层的理解。
比如说今天你看完了这一篇文章,会看到另一个鲁肃的模样,这样的看到,在你重新审视原来印象中鲁肃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恍惚大悟之感。前面已经讲过,从《三国演义》中的鲁肃,老实的有点憨厚。其实,在当时的情势之中,正是有这个憨厚的鲁肃,才让孙刘联盟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事情,具有了戏剧性的效果。
某些方面来看,真实的生活中亦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不仅胆大,而且还心细,在勇猛中不失智慧,在为人处世之中,既有格局,又有自己的主见,表面上又不张狂,遇事的时候敢于迎难而上。对应这样的特点,可以看到,这就是鲁肃面对的局面,又是他凭着一己之力,把孙刘联盟的事情敲定了下来。
其实,刚开始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与很多人有相同的认识,对鲁肃这个人物并不看好,觉得他就像是诸葛亮随意摆布的一枚棋子。也是在学习过刘勃老师讲的课程,结合自己的思考,再回过头来看《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感觉到他的一些行为不一般。
可以想一下,以当时的局面来看,彼时的江东孙策刚死,孙权刚刚接手,江东的本地势力与孙权并不是一条心。此时的孙权不仅需要立威,而且还要稳定由孙策的死引起的混乱。这时候的江东有不少降曹的声音,更何况还有周瑜对诸葛亮提防,这样的局面中有谁能挡住周瑜杀诸葛亮的企图,好像只有鲁肃可以从中周旋,正是在他的周旋中,不至于让周瑜因为冲动而破坏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
某个角度来看,很多事情的秘密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三国演义》的作者能够把鲁肃描述成憨厚的模样,大概率上是不希望让他的锋芒盖过诸葛亮。进一步的来看,《三国演义》中对鲁肃的刻画,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
在所有人都以为鲁肃憨的时候,不仅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而且还烘托出来了诸葛亮的聪明。看事情不只要看过程,还要看结果,毕竟孙刘联合的大局是铁定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正是为孙权在江东的权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才是鲁肃想要达到的目的。不着痕迹的把事情做成,应该就是大智若愚的一种表现形式,与那些咋咋呼呼要办大事未成的人,形成的则是截然不同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