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感】关于选择:胡适《性之所近,力之所能》读后感

生活中,其实处处充满选择

这是一篇胡适曾经大学里演讲《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读后感,快100年过去的今天,看当年胡适先生的演讲稿,依然很有启发,顺着思路自然想到了关于“选择”的话题。

胡适的演讲稿:https://www.douban.com/note/286468227/

“选择大于努力”。

选择首先就是要认识自己。这也是“性之所近”的前提了,“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名言流传了几千年,中国古语“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千百年来早已有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特质都并不相同,所以认识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事。人是一个很主观的动物,虽然有发达的大脑,但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认识自己并不是个容易的过程,而到了今天,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方法去了解自己的性格、态度、能力等等,实用的比如职业性格方面的MBTI、霍兰德测试等等丰富的心理学测试手段帮助自己从科学规律的角度认识自己。同时,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是要在群体中互动和生存的,所以群体成员的反馈也是认识自己的一个手段,比如职业当中的360°评估等方式也能够帮助自己认识自己。总体上,认识自己无外乎“自己感觉自己”和“外界看自己”两个大的维度,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反馈,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整合,达到认识自己的目的,从而为做出选择打好基础。

选择是“因时、因地”的,同样特质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选择也不尽然相同。所谓“因时”,时代在发展,各个领域各种新鲜的东西层出不穷,即便是同样一个特质的人,在20年前的选择和今天的肯定不一样。比如今天的互联网发展的如火如荼,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的业务都需要一个职位:互联网运营,而中国互联网的兴起也不过是20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也就是10年左右的事情,互联网运营人员依托于各种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价值,这种底层能力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了,那就是沟通、表达、协调能力等等,在没有互联网之前,这些能力可能就用在了做销售等等传统岗位上。所谓“因地”,是因为地域等物理条件的限制,同样一个人做出的选择也会有不同,同样一样的通信电子专业的工程师,在中国可以研发5G,如果在其他国家可能就没法搞5G了。所以,即便是同样的人,选择也是受时代、周围的各种环境的限制的,所以,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在合适的时机、将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能实现的环境资源尽可能匹配,才是好的选择。

选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会存在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个终极的选择,可以“一选定终身”。很多成功的人,最终能做出来一番事业,其实也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有一个选择接续起来的过程,所谓选择不是一蹴而就,是因为人们往往是在不断地选择中在探索自己,探索自己的本心和价值。在互联网时代,看到一些细分领域的创业人的轨迹就可以看得很明显,比如逻辑思维的罗胖子,他是早期央视栏目的制片总监,看到传统媒体栏目在互联网时代的逐渐不再一枝独秀,于是转型选择了进入互联网行业做知识分享,早期做《罗辑思维》,后来越做越大,得到市场的强烈反应,接着成立平台性的知识付费型互联网公司,按照罗振宇的话说,每一步的选择其实都是由各种机缘推动的,也在不断的市场反馈中迭代中越来越接近他的初心:打破中国人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的认知壁垒。罗振宇成功了,其实对于平凡的普通人来说,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中发现并接近着真实的自己。

选择的目的最终是创造价值。在选择之前“选择大于努力”,但是一旦选择之后呢?或许就是要“全力以赴”了,创造出价值才是一个又一个选择的目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