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宜阳县赵老屯民俗文化村。拍下这张照片,理由是被这个孩子的神态、表情所吸引。两个大人在专注地聊天儿,孩子在眼巴巴地看着大人,或许是对大人聊天的内容感到好奇,或许是想表达一种什么诉求,而大人的关注点似乎并不在孩子身上。但是如果接下来的互动场景是,大人说:“去去去,别打扰我们,一边玩去。”或者对孩子的诉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孩子的表情会有什么变化呢?
我非常喜欢这面墙,它和前面这些看起来比较粗糙的雕塑,是融为一体的文化。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庭文化、家风家训和学校文化、校风校训是一样的,都需要去深挖提炼,切磋琢磨。文化是相对固定的价值取向,也是可以培植的行为方式。
第一幅图中,大人的神态、情绪和回应孩子的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家庭文化。那是孩子生存的土壤,孩子耳濡目染,代代相传。
星期天,我在一家小饭馆吃馄饨。一家四口走进来,坐在我的旁边。两个女儿,老大默不作声,老二痛哭流涕,大的六七岁光景,小的可能四五岁。爸爸嗓门有点高,看起来不太高兴。妈妈刚刚坐下,就不太礼貌地喊服务员过来擦桌子,语气中听不到尊重。饭端上来了。小女孩和爸爸正对着我做,我能清楚地看到她的眼泪地往下流,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恐惧,好像有一脸苦大仇深,委屈得不能行。而背对着我的姐姐和妈妈,已经开始吃起来,好像没有受妹妹表情的影响。爸爸起先很生气吼道:“你到底吃不吃?你不吃就别吃了!”边说边洋装去夺小女孩儿的碗。小女孩本来右手拿着筷子正要开吃,听到爸爸这样说,转过头看着爸爸的脸,非常胆怯地摇头,眼泪拼命地往下流。然后憋着委屈、恐惧和失望,一边流泪一边吃,一边吃一边流泪。我不忍看,默默地低头吃馄饨。
当我吃完再次抬起头来,姐姐已经吃完了,默不作声地站起来。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姐姐左手里一直拿着一盏红灯笼,那可能是妹妹哭的理由吧。不知什么时候起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没带伞,索性磕起了了瓜子儿。姐姐离开餐桌,下座位走来走去自己玩,眼神始终关注我这里。爸爸吃得差不多了,可是小女孩儿还是很委屈地,慢吞吞地吃,爸爸开始对他嘘寒问暖,声音开始变得温暖柔和,也开始动手喂起了小女孩儿,从表情和声音能感受到爸爸对女儿的宠溺。而妈妈,还是在默不作声地吃东西,好像周围的世界与她无关。
终于,小女孩儿露出了笑容,开始和爸爸正常对话了。等到一家人离开的时候,小女孩充满了欢声笑语,而姐姐始终没怎么说话。
我斗胆猜测一下,不一定对,只是引发我的思考。爸爸对小女孩儿的情绪表现过激,一开始被完全卷入,完全无法控制自己,比女儿情绪还激动,后来又在愧疚中用更多的爱与关怀来弥补。妈妈对小女孩的情绪似乎并不关注,或许是爸爸的情绪开关经常被触动,引起了她的应激反应和自我保护,久而久之习以为常。这个家庭目前的互动模式,姐姐从妈妈这里学到了智慧,没有情绪外露,把自己包裹起来。小女孩儿可能会受爸爸的影响比较多,情绪表达比较激烈。这个家庭的核心人物,是爸爸。爸爸的情绪就是家庭氛围的晴雨表。如果爸爸和妈妈携起手来,共同成长,学会管理情绪,表达情绪。学会更好的沟通,可能就是对两个女儿最好的教育,可能就是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拥有近乎致命的杀伤力。父母的情绪、行为模式、处事风格、价值系统,就是家风,它像一颗种子,种在孩子的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长大,并且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