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位素餐
容易受暗示,被催眠、洗脑的人,最可能发展成多重人格。失神放空自己在先,被灌输邪念在后。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失去本我也就是失神,是附体的前提。
“尸”指活人扮演偶像,在祭祀的时候被摆到神位,端坐不动,供人朝拜;
“屍”则专指人死后留下的遗体。后来“屍”被简化成了“尸”,结果就是活人、死人不分。
成语“尸位素餐”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尸位”并不是说死人占着活人的位置,而是说活人占着茅坑不拉屎。
《书经》有云:“太康尸位。”汉代王充的《论衡·量知》解释道:“无道艺之业,不晓政治,默坐朝廷,不能言事,故曰尸位。”
“尸位”就源于此,用来比喻有职位而没有做工作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子上,不必做任何动作,指空占职位或不尽职守。
《诗经》有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就是白吃饭,后来也用以自谦,表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后人不了解“尸”的本义,结果用“屍体”附会,衍生了很多离奇古译的故事。比如八仙的铁拐李,相传他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因此得道。他修行到了真人境界,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于八达之外。也就是说,他的魂魄可以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
每次他出神之前,都嘱咐徒弟看护好他的躯体。某次,他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徒弟等得久了,见师父的躯总是僵硬地躺在那里,误以为他已经死去,将其火化。
待李玄神游归来,发现自己的躯体不见了,魂魄无所依附。恰好附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刚刚断气不久,尸体还算新鲜,李玄慌忙之中便将魂魄附在了这具尸体之上。
借尸还魂后的李玄面目全非,蓬头垢面,祖腹露胸,还跛了一足。为了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乞丐用的竹杖吹了一口仙气,竹杖立即变为铁拐。 借尸还魂的李玄因此被称为“铁拐李”,原来的名字反而被人们忘却了。
铁拐李借尸还魂的故事还见于元代岳伯川所写杂剧《目洞宾度铁拐李岳》里,后来《东游记》里也有记载,只是情节不尽相同。
借尸还魂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传说,后来被人们喻指某些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的现象;有时也用来指代旧事物、旧力量借助新事物、新形式求得发展的现象。
“尸”的真正含义是活人的一种修行状态,类似入定。
古代神权高于君权,巫觋具备沟通天地鬼神的本領,首要的功能,就是入定,放空自己,然后进人一种状态,可以降神附体,代言其事——这是借尸还魂的本义。
后来巫觋日渐消亡,演变为方士、方生,也就是后来的道士、医生。而在乡村或某些民族的传统中,还保留着一些巫觋遗风,比如萨满的降神和民间的顶仙儿、跳大神。
演艺人士也保留了巫觋遗风。好演员入戏,其实就是放空自己、进入角色的过程,再加上面具、脸谱、音乐场景的配合使用,营造了一种气场和氛围,能带动全场观众放弃后天意识,进入情境中,神游物外,同悲同泣,同喜同忧。
好演员的演出,无异于一场精神疗愈。不过,入戏太深或出戏太迟,往往会对演员自身造成很大的精神伤害。
很多优秀的喜剧演员最终罹患抑郁症,甚至自残、自杀,就是源于失神和附体。
一说附体,可能就会被人说成封建迷信,如果换个说法一一多重人格综合征,马上就显得很高大上、很科学、很正义了。
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即一个人拥有多种人格(若只有两种人格,则称为“双重人格”),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
早期国际疾病分类将其称为多重人格障碍,目前的国际疾病分类以及美国疾病分类将此病归为解离性身份障碍。
简单地说,容易受暗示,被催眠、洗脑的人,最可能发展成多重人格。
失神放空自己在先,被灌输邪念在后。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失去本我也就是失神,是附体的前提。
在治疗多重人格患者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确立究竟是先祛邪再扶正,还是先扶正再祛邪的思路。
无论是针刺、艾灸,还是药物治疗,中医都有着独到的优势。
——徐文兵《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