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料整理:
四年级六班,不是学生文具盒不见了,就是零花钱少了几块,不丢最贵重的物品,也不丢同学所有的零花钱,只是会从钱包少一两张。班主任雷老师通过调查和推断出了怀疑对象——凯凯!
二、了解凯凯情况:
(1)在老师眼中,不爱学习,和同学关系不好;
(2)同学眼中,小气还贪心,常常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不还;
(3)在家中,独生子,从小被溺爱。
三、心理老师疏导过程:
(1)辅导关系的建立是从画“房,树,人,”图开始的。
通过一系列的量表显示:凯凯存在轻度抑郁和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
通过凯凯自己的表述,他偷东西有无法抗拒的偷窃欲望和内心冲动,并非为了经济利益和报复同学。
(2)角色扮演游戏;
这个游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为他物质很少有得不到的体验,所以换位思考无法体会失主的心情。
(3)厌恶想象练习;
效果不错!辅导结束后又布置作业巩固!班主任也加入其中,鼓励凯凯!
(4)心理辅导课;
通过深入的辅导正确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正确的方式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心理辅导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今日感悟:
1. 作为教师,第一次发现孩子这种行为,必须把沟通做到位,既要和学生耐心沟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错误可以及时改掉,又要和家长及时联系,把这件事情消灭在萌芽中,不要把偷拿东西给定位为偷窃犯罪行为,以免让孩子心里笼罩阴影,无法抹去,影响孩子的今后人生道路。
2. 孩子的成长道路漫长艰辛,父母要陪伴孩子一同成长,教师更要及时点拨,耐心浇灌爱抚这一颗颗小树苗,待到孩子们长成参天大树之时,父母会笑若桃花,老师会欣慰如赏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