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天更

此后的日子里,英子在学堂的生活并未因交上束脩而变得顺遂。赵明远依旧时不时地找茬,那些富家子弟的冷嘲热讽也如影随形。但英子心中有了信念的支撑,不再将这些言语放在眼里。每一次赵明远试图挑衅,她都只是平静地看他一眼,便转身离开,她的目光中透着坚定与不屑,仿佛在告诉赵明远,他的行为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课堂上,英子愈发专注。国文课上,先生讲解古诗词,她总是能准确地理解诗词中的深意,对答如流。数学老师在黑板上演算复杂的题目,她也能迅速跟上思路,第一个算出答案。她的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让那些曾经轻视她的同学渐渐闭上了嘴。然而,英子的出色表现却引起了王校长的不满。在他看来,一个家境败落的女孩,不该如此锋芒毕露,这让他觉得英子是在挑战他的权威。

一天课后,王校长把英子叫到了办公室。“沈英子,你最近似乎太爱出风头了。”王校长靠在椅背上,眯着眼打量着英子,“学堂里可不只你一个学生,要懂得收敛。”英子挺直了腰板,直视王校长的眼睛:“校长,我只是认真学习,不懂何为出风头。”王校长脸色一沉:“你别狡辩。以后在课堂上,收敛点你的表现,别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英子心中愤怒,但她强忍着:“校长,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为国家做贡献。若因怕出风头而懈怠,岂不是辜负了学堂的教导?”王校长被噎得说不出话来,挥挥手让英子出去,嘴里嘟囔着:“不知好歹的丫头。”

从那以后,英子在课堂上依然积极,但更加沉稳。她知道,自己不能被王校长这样的人左右,她要为自己的未来,为这个国家努力。而周雅琴与英子的关系日益亲密。她们常常在课间一起讨论新思想,分享读书心得。周雅琴会带来更多从父亲书房里“偷”出来的新书,《新潮》《每周评论》等刊物让英子如获至宝。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两人坐在学堂的花园里。周雅琴兴奋地说:“英子,我听说北大的学生们正在筹备一场大规模的游行,抗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英子眼睛一亮:“真的吗?我们能做些什么?”周雅琴沉思片刻:“我们可以在学堂里组织同学,宣传爱国思想,为北大的学生们声援。”英子重重地点头:“好,我听你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英子和周雅琴开始在学堂里秘密联络同学。她们利用课间休息和放学后的时间,向同学们讲述巴黎和会的真相,呼吁大家团结起来,为国家的尊严而抗争。起初,很多同学因为害怕学堂的责罚而犹豫不决,但英子和周雅琴的热情与坚定逐渐感染了他们。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了她们的行列,大家一起制作标语,准备在合适的时机行动。

然而,她们的行动还是被王校长发现了。一天早上,王校长铁青着脸站在学堂门口,拦住了正要进学堂的英子和周雅琴。“你们两个跟我到校长室来!”他的声音冰冷。在校长室里,王校长拍着桌子怒吼:“你们在搞什么名堂?煽动学生闹事吗?”周雅琴毫不畏惧地直视王校长:“校长,我们只是在传播爱国思想,让同学们明白国家的处境。这有什么错?”王校长冷笑道:“爱国?你们这是破坏学堂的秩序!要是被上面知道了,我这个校长还怎么当?”英子也大声说:“校长,国难当头,我们不能袖手旁观。难道您就忍心看着国家被列强欺凌,而让我们这些学生继续在学堂里无所作为吗?”王校长被问得哑口无言,但他依然固执地说:“总之,这件事不许再继续下去。你们要是再敢煽动学生,就别想在这学堂待下去!”

从校长室出来,英子和周雅琴的心情沉重。但她们并没有放弃,她们知道,这场抗争是正义的,不能因为王校长的阻挠而半途而废。两人在校园的角落商量着对策,周雅琴突然眼睛一亮:“英子,我们可以在放学后,在校外组织同学集会。这样王校长就管不着了。”英子听了,眼中也燃起了希望:“对,我们可以在胡同口的那片空地上。那里比较隐蔽,而且离学堂也近,方便同学们过来。”

于是,她们开始悄悄地在校外组织集会。每天放学后,同学们三三两两地来到胡同口,听英子和周雅琴讲述国家的形势,分享新思想。集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十几个人,逐渐发展到几十个人。大家的热情高涨,纷纷表示要为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她们的行动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一天,正当同学们在集会时,几个穿着黑衣的人突然出现,他们手持棍棒,气势汹汹地冲向人群。“都给我散开!不许在这里闹事!”带头的人大喊。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惊慌失措,四处逃窜。英子和周雅琴试图阻止这些人,但却被推倒在地。黑衣人们在人群中肆意挥舞着棍棒,打伤了好几个同学。

英子看着受伤的同学,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她知道,一定是有人向这些人通风报信,而这个人很可能就是王校长。“雅琴,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英子咬着牙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决心。”周雅琴擦了擦嘴角的血迹,点头道:“对,我们要把这件事告诉报社,让社会各界都关注到我们的抗争。”

于是,两人忍着伤痛,开始四处奔走。她们找到了几家报社,向记者们讲述了学堂里的遭遇和同学们的爱国行动。记者们被她们的故事所打动,纷纷表示要将这件事报道出去。很快,报纸上就刊登了关于英子和同学们抗争的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市民纷纷声援学生们的行动,谴责那些打压学生爱国热情的人。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王校长不得不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学堂里的气氛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开始支持英子和周雅琴,加入到爱国抗争的行列中来。

随着形势的发展,北京的学生运动愈演愈烈。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北大等高校的学生们发起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英子和学堂里的同学们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他们高举着标语,呼喊着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英子走在队伍的前列,她的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神情。她知道,自己不再是那个因为父亲去世而迷茫无助的女孩,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为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吸引了无数市民的围观。大家被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纷纷加入到游行的队伍中来。整个北京城都沸腾了,人们的呐喊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仿佛要冲破这黑暗的世道。英子看着身边的同学和市民,心中充满了感动。她知道,在这个乱世之中,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游行结束后,英子回到家中。母亲看到她疲惫但坚定的神情,眼中满是欣慰。“英子,你长大了。”母亲轻轻地说,“你爸若在,一定会为你骄傲的。”英子走到父亲的遗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爸,您看到了吗?我会继承您的遗志,为了这个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努力奋斗下去。”

夜晚,英子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她望着窗外的星空,思绪万千。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会充满更多的艰难险阻,但她毫不畏惧。因为她心中有信念,有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在这动荡的时代,她愿做一颗闪耀的星星,为黑暗中的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而窗外,那轮明月依然高悬,洒下银白的光辉,仿佛在为这个充满希望的夜晚祝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