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也许你也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我也算一个。
他(她)们大学毕业,月工资两千至三千;奔波于各种社交场合或长时间宅在出租屋里;
一到逢年过节父母亲戚问东问西,避之不及;
也有一些,毕业了家里的积蓄几乎花尽,老家的房子依旧老,父母的生活一层不变,自己的婚事遥遥无期;
毕业的时候,父母异常高兴、后来转为着急、接着变为失落,最后只剩下埋怨和后悔,后悔自己当初花那么多心血送自己孩子上大学,最后却依旧一贫如洗。
于是成天念叨,隔壁家二狗小学都没上完,如今已经盖起了洋楼;胡同里二丫和你一样大,早是俩孩子的妈了;人家三猴子,大字不识一个,如今都是小老板了。上大学,花那么多钱,有啥用?
没错,这看似是一个戏谑的段子,可活生生地存在我们周围。早上看简书文章——《我考上了大学,父母很后悔》,看后挺伤感,也有同样的心理负担。作者说家里穷,不得不让弟弟辍学,自己很努力考上了武汉的大学,每天睡四个小时,假期做兼职,几乎大学的花销和学费都是自己挣的;工作了依旧努力跑业务,父母生了病,他拿不出来那么多拿少了,父母生气;他得到了晋升,父母又想盖房子,他想尽办法把二层小楼盖起来,没钱装修,父母还是生气;他没女朋友,父亲说就当你大学白上了,赶紧找个女朋友生娃。
看到这里,我要泪崩了,不是嫌父母不通情达理,不是同情这个作者的委屈,而是我们活的多么悲哀,一切源于贫穷,贫穷吞没了人的心灵,如此下去祖祖辈辈贫穷永不停息。这让我想起一本书《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是麻省理工的两个教授经过十五年的观察实验编写的总结,所以还是值得信赖的。书中强调贫穷是因为穷人的思维,他们目光短、偏执、落后,致使陷入恶性循环。所以,“我考上大学父母很后悔”这样的现象不足为奇。
我们的亲人长期在困苦中度日,不懂这些情有可原,因为他们很多时候被无休止的辛苦劳动折磨着,他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们作为他们的子女,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大的世面,但既然我们读了大学,见过更好的人生、知道更好的活法,那就努力吧。只要不放弃,早晚定会有所改变;把父母的心酸和不解都当成动力,多理解他们,不能从物质上大方就多从心灵上宽慰,血浓于水的亲情,一家人共同努力,一定会有甘甜到来的那天。
也许这一切苦楚都是前进途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我读大学时,父母是很开明的,说毕了业需要工作五六年你才能手头有点钱,自己养好自己;我读研究生了,他们也开始怀疑起读书的意义,抱怨多了些,很多次拿我们家那边读中科院的一个研究生做例子,说人家一月两千你拿多少。我很惭愧,哑口无言。之后我说在学院做事,挣不了多少,只是老师心情好时给一点工资,后来自己拿了一个课题也有了一点经费,告诉他们,他们也挺高兴。虽然父母经常提起工资这个事,但也常问我的生活费还够不够,不够就立马给打,我相信是没日没夜地做工磨钝了那颗光明的心,曾经他们无比相信上学读书的意义,坚定地认为再穷不能穷教育,让我多去学习中国文化的东西,而如今也是只会问能找个啥工作、挣多少。
我父母只是普通百姓,在北京闯荡十多年,挣了些钱,也撞上过事情,遇到过官司,风风雨雨,很不容易。所以他们无论怎样态度反复,我都理解他们,他们吃的苦,他们的生活环境,我都体验过,我一直认为是苦涩的日子让他们失去了心中的希望,不敢再奢求明天会多好。对于上学,其实读到了研究生我也没有觉得自己读出了什么名堂。大学普通二本,城市落后,研究生在西部地区一个大学、城市也不怎么样,曾经我也很厌烦自己的生活和环境,但是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和父母的心态观念一样,不然我永远无法超越自己。
但反思受教育真的没用吗?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无数志士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而我最欣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 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 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
若自己做不到又没有先进的理念和视野,自己的后代会和自己一样碌碌为为。我国著名设计师贝聿铭,他的家族是中国唯一富了十五代的大家族,那么他们祖先传承给孩子的是什么,是价值观,是能力,是对待生活的态度。把那些好的品质言传身教,让自己后代在优良的环境中养成优质的品格,而这才是打破世代贫穷魔咒的“金手指”。即便你什么也不会,英语说的不错,以后还省去了自己孩子上辅导班的时间和金钱呢,自己学了什么或者见了什么,告诉孩子,他以后在这方面一定比你强。受教育不能立马让人富裕起来,它的作用就像中药,对人的一生产生长远而深厚的影响。
试想像我们这样一穷二白的家庭,供子女读到研究生几乎耗尽了父母大半辈子心血,读完全家依旧艰难度日,为何还要读呢?因为这世上有千条万条路唯有读书是最好的路。若像我们这样的底层孩子不读大学,进入城市大部分人只能做最廉价的劳动力,即便走运嫁了个有钱人或者切中商机做成了生意,城市变化如此之快,你的人生发展有后劲吗,能超越阶层吗,能结识比你优秀的人吗,能融入更高级的圈子吗,你财务自由了你能带动家族财务自由吗,你的生存能力可以传承吗?你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是什么样的?你想过吗?
每个敢于到都市闯荡的年轻人都值得尊重,他们也在留着汗水,努力奋斗着。但是,若有机会、可以选择,一定要让自己的青春在大学停留一段时间。我最敬佩的人之一吴军博士讲:最好的大学,是人类思想的发源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是科研机构,推动地方和社会发展;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让有志向、有潜力的青年发挥天性的场合;是一个青年人的家,让一个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驻足的地方。
可惜,当前中国有几所大学真正能做到这些?但是,即便在大学学不到知识,也可以结交一些优秀的人,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大学毕竟是一个综合性平台,你可以利用图书馆多读书,可以认识各种学科背景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的人脉增加社会历练,还可以争取做交换生去别的城市,可以在城市四处游走发现新奇,大学赋予个人的意义是多元的。
我读大学时,有一个生物系的师哥,其貌不扬,土里土气,平时还比较腼腆,但为了挣钱参加了“新东方”图书销售,两年后脸皮厚了,挣了两万块,拿到自己父亲面前,父亲很惊讶。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年薪十万的公司经理了,最重要的是不仅自己形象大变还收获了爱情。在大学,做自己想做的,做到了就是丰收。还有一个中文系师姐,自己都出书了,还成了网络红人;一个学历史的师哥去中国驻外大使馆的英语翻译;一个中文系的师哥还出了诗集等等。一个个我身边人的故事让我相信读大学是有它的意义的。
读研的时候,本来我挺郁闷的。后来,在我们班同学纷纷吐槽诟病研究生生活的时候,我想既然大家都厌烦、也许这真的是环境的问题,环境的作用真的不容小觑。但比环境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我自己。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极客崛起,只要有才干,个体就有机会,还是自己做想做的事吧。
这些年,家里的人,村子里的人,村里的孩子,村里的老人,哪怕是村里的树木,都被时代浪潮冲刷到一个固定位置,他们还在保持原来的信念,守着原来的生活方式;对家乡的亲人来说,过去这么多年,他们很大程度只是变老了,仅此而已。
看看农村的图景,很多人感到心酸,我是感到伤感和心累。小时候,总觉得时光可真慢,和很多小伙伴,在树林里捉蝴蝶,去狂野追风,在田间小道追着拉麦车捡麦子,去冬天的雪地里打雪仗,去春天的田野野炊。似乎,年少这阵风一过,大家都消失了。村子还是老样子,人越来越少,多了些成天奇装异服、满街游荡的孩子。
一切都在变,望你越变越好,在最该学习的时候,尽情吮吸营养,愿你看到光明,不负大学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