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晨练的路上,有一野蜂窝,悬挂在树枝上,每天路过那里,我都会将目光投过去,看到蜂们在上面忙来忙去,是筑巢还是酿蜜?我不得而知,它们就那样不辞劳苦,忙个不停,晨曦里,金光下,微风吹过,蜂窝随风摇摆,常常吸引我驻足观望。
小时候,我最怕蜂,不管是野蜂还是家养蜜蜂,我都怕的要命。
我生在六十年代,那时家里穷,买不起营养品,我的奶奶是个能干人,一天,屋后菜园里飞来一群蜜蜂,奶奶说,这是上天派来搭救我们的神灵,快快收回家,哎呀,望着那密麻麻小精灵,我手足无措,心惊肉跳,奶奶吩咐我拿来一顶草帽,拿来一瓶白酒,只见奶奶用嘴包了一口酒,像吹气一样把酒吐出来,喷在帽子上,然后拿着一把扇子,边扇边念:“蜂王落,蜂王落…………,”就这样,奶奶把蜂群慢慢的赶到了帽上。
奶奶如获至宝,无师自通,自此,我家院子的廊沿上就有了一窝蜜蜂。
奶奶别出心裁,在廊沿墙上钉一块半尺宽的木板,木板横出来,悬空,用一个竹编的箩筐倒过来放扣在木板上,木板和箩筐里都喷上酒,蜜蜂们闻到酒香,都纷纷移到箩筐里,居然安居乐业了!这一养就养了好几年。
记忆最深的每年春天,那些小精灵们飞出飞进,忙个不停,奶奶说这是蜂们采蜜呢!那时我小,总是怕被蜂蛰,特别是秋天,逢着秋高气爽的日子,每天嗡嗡声不绝于耳。这时,也是采蜜的好季节,奶奶割蜂蜜我是不敢到跟前去的,远远地观望还心慌乱跳,我就纳闷那么多蜜蜂围着奶奶乱飞乱叫,为什么不蛰人,每每这时奶奶总是得意忘形,“蜂认识我啊,我对他们好,他们不蛰我,这叫人品好!懂不?”我惊讶!惊讶于蜜蜂的灵性。奶奶还嘲弄我,:“不帮忙,莫想喝蜂蜜水!”哎呀!我那个纠结啊!
那时,因蜂得福,家里常年储存有蜂蜜,我们姊妹们有谁感冒了,不舒服了,蜂蜜水就是我们的神丹妙药,喝了就好了!蜂蜜水也成了我们解馋的饮料,渴了累了,跟奶奶撒娇了,都要喝蜂蜜水,蜂蜜水把我们养的白白胖胖,健健康康!
奶奶说养蜂是技术活,蜜蜂是有灵性的生命,你善待它,它才能奉献更多的蜜给你,割蜂蜜不能贪,不能一下子割完了,要留下一些蜂们过冬吃,那一块块整齐划一的蜂巢,使你不得不佩服小精灵们造物的精湛。有时冬天留的蜜不够,细心的奶奶就会观察到,就拿一些白糖放到蜂窝里,供蜂们过冬。家养蜜蜂,奶奶说即便懂技术还要特别讲究,这主家必须要人品好,讲道德,房屋要干净整洁,否则蜂们会集体逃跑,让主家干瞪眼,追悔莫及。
童年的记忆里一直有养蜜蜂,怕被蛰,那种怕主要是曾遭遇过野蜂,是那种最厉害的土黄蜂———蜂子包。
我们是大别山区,山上有无尽的宝藏,也有害人的精灵。蜂子包也叫葫芦包,就是最厉害的野黄蜂的住所,因为形状像超级大的葫芦,所以叫葫芦包。葫芦包,可以说是大自然的绝作,野黄蜂们不晓得在那儿采集的像牛粪一样的东西,垒集成大大的像葫芦状大球,有的垒在大树的杈桠上,仿佛是挂在天上,调皮的半大小子们总是拿石头人扔过去,要是打中了,一窝黄蜂嗡的一声都出来了,半大小子们都个个抱头鼠窜;有的垒在树根旁,灰褐色的外壳,隐藏在田坎地坡,如果一不小心踩到葫芦包上,那真是吃不了————兜着走。
我就偶遇过葫芦包。那是我上初一那年暑假,我和妹妹上山打柴卖,挣学费,我的妹妹踩着了树桩旁的蜂子包,蜂子包依树而建,藏在草棵林里,妹妹一脚踩上去了,一窝蜂一拥而上,把妹妹蛰的号叫声都走了样————不做人样的叫喊声使我意识到妹妹处于危险之中,我同时大喊着,扑向妹妹,把她按倒在地,扯下衣服包住我们的头,我们趴在地上不敢动弹,等黄蜂们飞远了,才敢起身,那次,妹妹吃了大亏,浑身被蜂蛰了好多处,肿的不像样子,我也被蛰了两处,疼痛,奇痒难忍,奶奶给我们用浸湿的烧火灰搽,用丝瓜花揉出水搽,我过了一两天就不疼不痒了,妹妹吃药打针,好多天才消肿。后来我才从书本上知道,黄蜂的毒液呈酸性,只有呈碱性的物质才能平衡它,怪不得奶奶用丝瓜花揉水治肿呢!
我很小的时候,就帮大人洗衣做饭,有一天,我去凉衣服,衣服是凉在竹竿上的,突然一只大土蜂从竹竿上的小洞里伸出毛绒绒的脑袋,嗡,飞出去了,我出于好奇,拿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小洞里,等着,一会儿,大土蜂拖着肚子回来了,左飞飞,右飞飞,找不到那个洞了,急的它在竹竿上爬来爬去,终于,它从竹竿的另一面找了个洞,终于又钻了进去,我赶紧又用纸团来堵洞,可是我的手刚挨上洞洞,猛的缩了回来,土蜂的毒刺在它的屁股上,我的手指被土蜂蛰了,那个疼,那个悔……
其实,无论是蜜蜂,黄蜂还是土蜂,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昆虫学家说,黄蜂土蜂都是以食虫为主,只有遭到人类的攻击时才会蛰人。
【把真实生活讲成故事:简书真实故事征集计划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