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平凡而非平庸。
孙少平,正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平凡人。上学,读书,劳动,回村,这也正是一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个普通青年的生活。没有显赫的家境,没有丰富的知识;高中毕业,留于社会底层;酷爱读书,只得四处借阅。也许,他的命中注定,只得像他的祖祖辈辈那样拼命种地,关注些乱七八糟,愁苦着生活琐碎,最后也只留下了几间黑窑洞。可,是这样的吗?
不是的。他去过了黄原,见到了广阔的天地;认识了田晓霞,了解了远方的世界。他不甘,他不愤,他梦想着外面的世界,他期望着可以伸开他的拳脚而非蜷缩在这方井中。
于是,他开始读报,使自己的心与田野村庄外的地方一同跳动,他全身的热血一起涌动,注视着,期待着,渴望着外面的天地。他挣断了珈琐,摆脱了重演千万次的命运,像是一滴雨水汇入江河,他加入了工业的洪流,他的身上烙上了炭与烟的印记,随时代的脉搏奋力跳动。他离乡,揽工,挖煤,成为了万千建设洪流中的一个。黑色的炭灰,呛人的烟尘并未使他退缩,而使他在这里等到了苦苦追寻的梦想——“不是为了扬名天下或挖金子发财。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和身上攒着一种劲,希望自己扛着很重的东西,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不断头地走啊走……”他默默无闻,但也许在钢铁厂中炽热的煅造着钢铁的煤块上,边疆战士取暖的火堆里,雪灾中救命的温暖下,有着他的汗水与付出,哪怕是一丝一毫,但他也间接地参与了国家的建设。
“他们应该意识到,他和他们的处境不尽相同。不同生活处境的人应该寻找各自的归宿。他想等以后适当的时间用另外一种方式向他们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哪怕可以去省城,可他宁愿留在煤矿上,这里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使他成长并且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他身上的每一滴血液都蕴藏着煤炭的气息。他留下的,不再是几间黑窑洞,而是作为一滴水,哺育了江海的无边;一块煤,铸就了钢铁的洪流。
《平凡的世界》,书如其名,这里的一切不过是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无数普通人的缩影,他们是平凡的,奋斗一身也是默默无闻,但他们是为了家人,或为了乡亲,或为了社会而奋斗。因此,无论如何皆值得。
也许,他的未来就是这样了。在漆黑的地底下掏炭,亦会染上一身的煤尘。你可以说他平凡,但绝不可以说他平庸——他确实平凡,可他却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无悔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这,有何平庸?
人,生来平凡而非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