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是我去年生病时明白了不良情绪不仅仅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困扰,也会给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在心灵书籍中寻找自我疗愈。
在《黄帝内经》中有说到“使之无怒”,也就是说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憋着,也不要让自己的内心愁苦。过去的我真的不太会表达情绪,时常憋着忍着,就和书中的蛤蟆一开始一样经常陷入忧伤不能自拔。
我随着蛤蟆一起来了这趟心灵之旅,认真的开始观照自己的内心,慢慢开始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蛤蟆是被朋友们劝着去看心理咨询师的,蛤蟆以为他会像往常一样得到一场训诫,可是苍鹭并没有训诫他,他一直在用非暴力的沟通法则询问事实,并给予同理。
最重要的是苍鹭告诉蛤蟆,他会倾注自己全身心的关注,但蛤蟆也需要自己负起责任,他才能真正得到改变。
“不要试图改变别人,除非他自身想要改变。”
人生的四种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
蛤蟆开始慢慢倾诉自己的不快乐,他会因为朋友的评价感到羞辱,会因为被责骂后而感到自责,这个时候他的状态就是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就是遇到一些特殊场景时,我们会像孩子一样去行动和感受,我们会用顺从行动来抵御攻击,会生气的打滚。
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者厌烦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在重复童年的行为模式。
➡️父母自我状态
我想大家身边都少不了因为多吃了几年盐就对我们指指点点的人吧,他们通常就像一个法官不断地控诉别人并给别人定罪。
就像书中的老獾一样,批判,批评,否定,建议简直是他们的标配。而这种批评往往会激起我们的反抗情绪。
“感谢你的指点,但请不要对我指指点点”。
➡️成人自我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行动,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不会被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
成人自我状态是健康的状态,但每个人都是三种状态的结合体,只是成人状态有他独特的重要性,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学到新知,能够观照自我。
是你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感受
“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觉?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苍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名词「共谋」。意思是因为我们的允许,别人才会如此对待我们。
可以参照卡伦·霍妮的“病态受苦”的概念,我们会用无知和示弱来避免和他人交锋以及他人对自己产生期待。
他们将受苦作为一种直接防御,通过自我谴责,避免了遭受他人谴责和谴责他人;通过生病或无知的表现,避免被他人责备;通过自我贬低,避免了竞争的危险
而这些自我谴责,责备和贬低也成了他自我防御的一种手段。
所以在我们感到害怕时,不要先于他人责备来责备自己啦!事实上,他人都还没开始做什么动作呢!
人生的四个坐标
➡️我好,你也好(成人自我状态):我很好,你也很棒,我们将会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这种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这是一种互相进步互相变好的状态。
➡️我好;你不好(父母自我状态):“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这样糟糕?”是这种状态的常见语句。
这种人生坐标常常占据权利制高点,评判和指点是他们的标配。而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往往会激起别人的反抗情绪。
➡️我不好;你好:往往出现在低自尊的人身上,他们不自信,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他们只能记住生活中悲伤的事情,但是却很善待别人。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
这种状态让我想到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面对糟糕的原生家庭,糟糕的生活,松子逐步认定自己不好,不配得到美好的事物。哪怕遇到一丁点光她都会靠近而不在乎是否有毒,于是乎一步步堕入深渊,失去自我。
➡️我不好;你也不好。他们觉得自己很差,也觉得别人很差。觉得自己生活一团糟,会有意无意惹上麻烦,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
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清晰地认识自我
看完这本书后,我认真地观照了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性格,寻找它们与过去的种种联系,然后发现,原来如此哇。
以前会对自己的经历,怪家人,怪别人,怪社会,有时候觉得自己不好,却对别人很好。有时候又觉得大家都不好。有时候又莫名自信觉得自己很好别人不好。独独少了觉得你我都很好。
以前也会表达情绪,可是孩童时期的表达情绪往往面对的是苛责和怒火。渐渐地去忍耐和发闷气,而不是去学习不发火地表现愤怒,表达需求。
谁没有缺点呢?又有多少人原生家庭没给自己带来过一丁点伤害呢?如果只会把自己的经历埋怨过去,埋怨别人,而不是接纳自己,改变自己,那可能真的会一直糟下去吧。
告诉自己:现在我是我自己,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允许自己的缺点存在,我可以选择,也可以改变。
儿时虽然缺失了很多快乐,但也给了我现在独立的性格,我的执行力很强,可以沉下心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
至于对别人的态度,无需我无条件的善待,而是学会表达愤怒和需求;无需觉得谁伤害了自己,而是思考自己能做什么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和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