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www.startup-partner.com/2856.html
餐饮C2C模式伴随着共享经济理念的火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种模式到底有多靠谱?今天思达派小编(startup-partner.com)就以最具代表性的“回家吃饭”为例来解剖一下这种餐饮模式。
截止到去年底,“回家吃饭”已经完成B+轮融资,融资额度达到千万美元级别,用户达百万。一年完成4轮融资,“回家吃饭”开挂啦?当然不是。虽然网络上用过这款APP的用户对它的口碑一致好评,“比起苍蝇馆,我肯定选回家吃饭”、“阿姨做的饭跟我外婆做的一个味儿,好想回家”类似这样的评价络绎不绝,可以看出用户对于这种模式是认可的。但抛开这些主观的评价,以“回家吃饭”为代表的C2C餐饮真能一路平坦的走下去吗,路上这些坑谁来填?
问题一:餐食水准难保证,食客心理落差谁填补
你为什么会选择“回家吃饭”?寻找家的味道、比餐厅外卖好吃、尝个新鲜等等,这些可能都是你选择这款小众APP的原因,相比于餐厅来讲它更能满足你个性化的味蕾。
可是尝试过你可能会发现同一个阿姨做的菜,味道水准却忽高忽低,徘徊在好吃和不好吃之间,很是尴尬。这就是“开小灶”的一个弊端,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家厨,在配料和制作过程的掌控上无法和真正厨师相比,同一个人做菜的水准可能忽高忽低,而消费者就不得不承担满心欢喜却失望无比的风险。当你付出的金钱和心理预期形成落差时,你还会继续用使用这个产品吗?
问题二:比普通外卖价要高,普通白领会买账吗
在一线城市,你能接受多少钱一顿的工作餐?以月薪5千的普通白领为例,30元一顿午餐价格就有些高了。
“回家吃饭”是共享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利用的闲置资源是家庭厨房。可是从厨房到成品菜肴,家庭厨房的成本,加上配送成本,显然要比饭店成本高出一截。制作端成本控制无法做到效益最大化,这高出来的成本谁来买单?消费者和家厨显然都不会买账,最后只能走烧钱补贴这条路。长此以往,未来还能撑多久?
问题三:让消费者放心,一张健康证就够了吗
通常B2C经营模式的餐厅,需要具备“饮经营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后厨等餐厅相关人员都需具备健康证,监管部门会定期进行检查。
然而C2C餐饮的最大BUG就在于品质控制这一环节。回家吃饭APP的家厨只要有健康证便可以入驻平台,这未免太过简单。而且,家厨购买的食材来源不明,采购环节不可控。餐食制作过程更是全程无监管。仅靠家厨的自觉和网络评价来监督,消费者是否真能吃的放心?
问题四:出事追责难,风险谁来担
追责如同讨债,一旦出现事故,追责也将成为难题。虽然“回家吃饭”的每份餐均由PICC承保,但是金钱的弥补不等于承担责任,想要追根溯源找到出现问题的源头和最终责任人却很难。制作过程无监控、更不太可能做到48小时留样,追责难度就更大。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势必会对平台造成极大冲击。
在如今这样千篇一律的快餐时代,餐饮C2C重回小众个性经济的路线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确也不能忽视。餐饮C2C模式固然可以满足食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还能将闲散的资源重新组合配置,但是如果平台不能够建立一套完善的信任和惩罚机制,而只用公众监督、网络评价监督来保证安全性,恐怕烧再多的钱,给消费者再多的补贴,这样的模式可能也难以长久获得信赖,又怎能继续走下去?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将持续关注餐饮领域的创造与创新,有兴趣的创业者欢迎参与讨论!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本文作者于溪,联系请戳:yuxi@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