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有道牛肉丸子汤,阳喜欢。吃到得意之时,一个摇头晃脑,马上就要到碗的丸子滑落了。他眼疾手快地去捡,但快不过桌下的那一只,尽管他已经努力想喊住狗哥哥了,可是已经被妹妹喂过牛肉丸还馋得很的狗哥哥抢先一步一口吞下。
阳喊到:我的丸子啊,啊!我真想我的丸子没有掉!
(括号都是我的话:这里还有很多。)
还有的不是我掉的那一个,我想要那一个!
(丸子被小波吃了你不舍的?)
开始哭起来:妈妈,我讨厌小波!我再也不喜欢它了。妈妈我们等会儿出去遛狗的时候把它带的远远的,不带他回来了。
(你不想要它啦?)
不要它了,它就会抢我的东西。说罢去打了小波几下,不再哭了。
(我可不舍得丢掉它,没有我们它得多难过啊!它在外面都没有东西吃。)
有人可怜就会他给它吃骨头的
(它喜欢吃肉,你看大肉丸它多喜欢。)
那是我的肉丸呢!
(小波可不懂,它以为是从天而降的,就很开心地就吃了。)
下一次我一定要好好夹住了,不能掉了。
低头继续吃饭。
还有最后一个肉丸,我问阳你和小波一人一半吧?好。过了一会儿就听他说来小波,我的虾分你一个,豆腐也分你一个……妈妈,我又喜欢小波了。
之所以记下这件小事是为二。
一,情绪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不可遏制,但情绪也是变化的。孩子也会认识到这个规律。记得有次姐姐对他说阳,我再也不理你了。阳淡定地回应你明天就不会这么想了。有了这个认知,就更能接受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虽然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假,但不能紧抓孩子情绪中的动作和语言,那些只是情绪的外衣,是他表达情绪的个性化方式,最核心的还是孩子的情绪。情绪的产生与本能和认知都相关,个性化表达方式也与本能和认知都相关。认知的发展会带来表达方式的改变,当然改变并不总意味着是积极的。
二,作为妈妈,在沟通中积极倾听是因为不解和好奇想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需要有展露自己的勇气。两个独立人的各自表达极有可能发生冲突,有冲突时就需要好奇和勇气兼备,才能让发展走向双方都接受的方向,冲突是极有价值的相处时刻,往往被误解认识了。
记下不是因为自我感觉处理得好,那个时刻的我就是流水一般地自然反应,且就能这样处理,不过我作为成人可以对人际相处做准备学习准备和事后反思。我们每个人都从已有的认知和能力出发去沟通相处,所以没有人站在了高位或者终点,妈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若能放下执念,收获要远大过自认为要去教育引导修正孩子,因为那是另一个可能世界的展现,更接近真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