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阵子一篇报道的标题亮了:“杀害金正男的特工身份曝光,疑似是1988年中年女子”——据说,无数80后女子看到此标题的最后几个字,内心在这一瞬间“唰唰”受到一万点伤害。
我看到后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如果29岁就已经是“中年”,那我岂不是成了三十好几的老太太?取这个标题的人脑回路真是不同于一般人,难怪会火(姑且不论是哪种“火”)。
无独有偶,最近火爆异常的民谣歌手赵雷,有媒体报道称赵雷母亲34岁“老来得子”......
如此说来35岁刚生了小逗的我,也是老来得子啊,真是料不到如今的媒体消息竟都这般有趣。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还年轻着呢,也从来不为自己偶尔少女心爆棚而感到害臊。
和一同样是“老来得子”的朋友微信上说起这事,过了良久,她意外地敲过来一大段话,原文如下:
“有没有兴趣写写你这几年的力求上进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老来得二宝’的‘中老年妇女’,但是并没有一点放弃自己或者对生活懈怠的意思,没有被家庭或工作束缚,一直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觉得真的很励志。可以好好写写!”
我有那么一霎那的懵圈:这么励志的“中老年妇女”真的是我吗?
首先,必须跟她声明我坚决不承认自己是“中老年妇女”,就算1988年的已是中年女子了,我还是永远的18岁(捂脸)。
其次,我的确是在不停地折腾、不停地“追梦”,但是还远远谈不上“励志”,自认我既对自己不够狠,又没有天赋异禀,所做的一切,也都不过是为了“无愧于心”,为了“悦己”,而已。
如果,非要为我的这般“折腾”找个缘由,我想大概就是源于某种恐惧。我不怕死,也不怕穷,但有一样东西却让我特别害怕——胸腔里再没有热血,眼睛里再没有光亮,完全活成自己不喜欢的模样。
02
看欧文.亚龙的《爱情刽子手》,就能发现,无论男女,无论年纪,无论贫富,无论职业,每个人都有自己已知或未曾觉察到的恐惧。
深陷爱情幻想、活在八年前的古稀老人席玛,她的恐惧在于“不再年轻”,看似“痴心一片”、为情所困,实则不愿面对“年老色衰”的不堪事实。20世纪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认为:“现代人是靠幻想活着的,因为只有幻想才能使人忍受现实生活”。席玛就是典型的但愿长醉于“幻想”,而不愿清醒的人;
声称人生目标为“采花大盗”的卡洛斯,身患绝症却不愿正视,借性和女人来逃避对死亡的恐惧,沉浸在对别的女人假想里;
27岁的单身姑娘贝蒂,身高157公分,体重250磅,没有朋友,不敢向别人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社交生活——除了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活动,在孤独中苦苦度日,却也不敢迈出改变的步伐;
38岁的潘妮,因为对爱女的去世心怀愧疚,一直没能接受女儿已离开的事实,对女儿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完全忽略了丈夫及两个儿子的存在,最终导致家庭分崩离析——而这一切的根源,却是由于她想要挣脱宿命,想要更为自由的人生;
一桩抢劫案令艾娃终于真正意识到,与她相伴四十年的丈夫已经去世,他为她创造的那一层安全而又严密的保护网已被打破,从今以后,她需要独自生活,直面孤独;
还有从小缺爱、缺乏价值认同感的索厄,虽然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神经生物学家,却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认同,在与柯博士的合作中自画囚笼,把自己逼到崩溃的边缘......
如作者欧文.亚龙所说,这些故事里的来访者,与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男女一样,生而为人,走不出四大困境:死亡,孤独,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因为恐惧,所以潜意识里选择逃避和回避。殊不知,那些我们所恐惧的种种,并不会消亡,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力量更为强大,更让人无法招架。
只有当人们从各种“幻想”、“假想”中走出来,真正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03
电影《奇异博士》里,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死亡赋予生命意义,提醒我们时光短暂,去日无多”。
谈到死亡,还是莫名地觉得话题有点沉重。最近朋友圈有篇名为《死亡是人类最好的发明》,之所以被人如此热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大都缺乏“死亡教育”。因为恐惧,所以避而不谈。
假如生命永远不止,我们的人生是否就真的会远离痛苦、远离孤独?是否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是否就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从而走出对“虚无”的恐惧?
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是想来,做个“不死”而又“无所不能”的神仙肯定是无趣之极。不然,为什么那么多故事里的仙女都要下凡来体验人生(国外也有我们都知道的都教授)?
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神仙们,尽管动辄活个几十万岁的,但终究也是要归于混沌的。天族里照样有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是以,当个“有血有肉有恐惧”的凡人,也没什么不好。
因为恐惧死亡,知道一切有开始就有结束,知道“去日无多”,我们才不会恣意挥霍,才会更加懂得珍惜每一天,才会为了心中的目标和梦想而努力奋斗。
因为恐惧孤独,恐惧“不自由”,我们才会珍惜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善待自己也善待身边的人;才不会轻易让自己置身囹圄、陷入精神上的桎梏。
因为恐惧“无意义”,才会思考才会行动,才会明白在“物质之外”、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才会“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