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中呼喊》这是读余华的第二本小说,第一本是《活着》。
读完《活着》,我又看了一遍电视剧,这简直就是自虐,因为读完这本书,合起来我一闭上眼睛就能听到一个孤苦无一的老人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坐在草屋前眼神空洞的,似有似无的看着远方,那就是富贵!那种孤苦无一、穷困潦倒、没有盼头的日子里熬走了他所有的亲人,苦苦挣扎着等待死亡的慢慢到来……
我读后抑郁了几周时间,好害怕,又必须承认作者笔下那个时代的人物故事有多凄苦!但那是真实的....
相比《活着》,余华的小说《在雨中呼喊》文笔显得幽默诙谐多了,在谈笑间把这个忧伤的故事就讲完了,在这本书的阅读中,你可能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笑了!
余华的语言没有牵强的假幽默,没有自我感动的煽情,总是出人意料的形象,比如“他的喊叫像破碎的玻璃片一样纷纷扬扬。”比如,“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
对各种人物的描写,简直就是活脱脱的在塑造雕像,甚至把每个人的性格、神情、举止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那个一开场就带着混蛋色彩的爹,孙广才,懦弱、胆小、好色、对孩子的粗暴、对妻子的冷漠不忠、对父亲的打骂,混混然透着那个时代男权主义,“一家之主的权威”和无知愚昧,活脱脱就是一个小刁民形象。
哥哥孙光林,从小就在同龄孩子中称王,性格暴躁、贪婪。但是深得“父亲”喜爱。他童年时期非常崇拜自己父亲,但这种盲目的崇拜也使他饱受别人讥笑。成年后原本有个幸福安定的家,但是由于自己无赖的父亲的行为,他在一怒之下割下父亲的耳朵,最后等待他的是劳教。
弟弟孙光明,天真开朗,但是由于父亲的压迫显得略有呆板。他口齿不清常被人取笑,但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他是在救一个一同河边玩耍的小伙伴淹死的,他是凄惨的,死后只有草席包裹着草草埋葬。父亲和哥哥好像从未忧伤,他们幻想着通过他的死亡来获取到大城市的机会,他们以救人英雄父亲和哥哥自居,却未曾给这个八岁的孩子伸张正义过。
还有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孙光林,性格沉默。他因从小被兄弟和父亲排斥而沉默寡言。孤独的成长过程中和同样孤独的苏宇成为好朋友,但是随着苏宇的早逝,他又变成了自己一人孤独成长。从小给父母送走,寄养在一个阴阳不和谐的家庭里,养母林黛玉一样常年卧床静养,养父高大粗犷在得不到妻子温存的时候选择了偷情,被人抓到后却以最直接的报复和揭发人同归于尽!之后养母的舍弃离开,在童年小伙伴的资助下回到父母身边。但又跌入另一个万丈深渊般被家人和村里人排斥、歧视、厌恶和唾弃。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阴郁、忧伤、自卑甚至是孤立的绝处逢生的地步!恢复高考后,他背着家里人,选择了参加高考和上大学真的是对的,他也要活着,独立坚强的活着、为自己而活,他明白自己始终是孤苦无依的,没有任何依靠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行,才是踏实的!
他的祖父晚年像寄生虫一样苟延残喘的活着,不小心打碎了碗,怕儿子的责骂,嫁祸给自己最小的孙子,在二孙子的伸张正义质问之下也始终摆出一副恶心的微笑否认着。他虽年迈和软弱无能,但却有一颗时刻想报复扳回一局的心,他一面苟延残喘的讨好儿子,一面他颇有心机的怂恿小孙子锯短掉桌子的四个木腿,来抗争儿子的霸道和专横跋扈。最终的恶果还是最小的孙子帮他扛锅顶灾!这是人性的泯灭,是一种恶,一种深入骨髓的恶......
还有那个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少女冯玉清,曾经孙家的三个兄弟共同喜欢过的人,那样冰清玉洁、曼妙身姿,时刻焕发着青春的气息。在作者笔下也难逃“好白菜被猪拱了的厄运”,那个花言巧语说尽情话的人,始终没有娶她。在婚礼上当这种人上吊大闹一场,那个情景写的很有喜剧天分,真的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起来!可悲的故事,可怜的女人,卑微的爱情....
读余华的小说,总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哀伤,美好的都会幻灭,那些好人都要经历一生的痛苦和折磨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残酷。
余华在序中写到,“这应该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我觉着它还是一本关于死亡的小说。以记忆为线,蔓延着死亡。不论是襁褓中的孩子,还是成年的主人公,书中所有出现过的人,内心都有一种死亡的情愫。
虽然记忆是跳跃的,时间是无序的,但读到最后,所有的一切像一条绳都顺理成章了。
这本书写的真好,但我再也没有勇气再读一遍了,我已经深深陷入了每个故事情节里,无法自拔了!
为什么会让我感觉无尽的压抑、晦暗、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