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和治标也是一般常用的治疗法则,必须明白标本,才能在治疗上决定轻重、缓急、先后等措施。
那标本如何界定呢?标本的意义有两项:1.从人体与疾病来说,人体是本,疾病是标。治病就是为了人体的健康,如果不顾人体,只为治病,有可能导致病去而人亡。曾经一个英国医生用放血的疗法,治疗精神病,患者倒是不发狂了,但大部分患者因此丧命。2.从疾病的原因和症状来说,原因是本,症状是标。中医常说“治病必求于本”,就是指的把得病的因素去掉。西医在这方面,有时候恰恰相反。比如:西医治疗高血压,往往只以各种方法的降压为目的,不去治疗引起血压高的因素,其结果,患者只能一辈子用药。
治病必须重视根本,因虚而致病就要扶正,因邪而致病自然要祛邪。有人曾写诗云:“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止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意思是吐痰、失血、无汗、发热、气喘、遗精等均属表面现象,如果不探寻其形成原因,仅用化痰、止血、发汗、清热、平喘、固精等方法,有时候不仅治不了病,还会适得其反。
治病求本不错,但也不能忽视其标。当标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了,就要先治标,这就叫“缓则求其本,急则治其标”。比如,一个脑出血的病人,就要先止血;高血压病人,最好先降压;外感病人,最好先治外感。诸如此类,治病的时候,最好先抓住主症,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先缓和症状,解除病人的痛苦。给病人开方,一定要主次分明,不能见一个症状就加上相应的药物,否则就会杂乱无章,“君臣”不分了。治标只是权宜之计,达到目的后,就不再继续使用,这就是“中病即止”,而针对调理人身体的治本,就不同了。
一个人如果同时患多种疾病,也须分标本,一般对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先病的往往已经变成了慢性病,后病的往往症状明显,或者外感,或者疼痛剧烈,多是急性病。内经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