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心与教育》——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

(我感觉李镇西老师的语言没有废话,每一句都是经典)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对多数学校的多数班级来说,“面向全体”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学生”。转化“后进学生”的途径、方法当然是很多的,但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应该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精神。

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学生”看做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哥儿们”。我喜欢与“后进生”们“吃喝玩乐”:星期天,和他们一起去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假期,和他们一块儿徒步去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他们有了学习上的进步,我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贺……也许有人会指责我的教育“太庸俗”,但我认为教育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但是无比幸福的,也是无比高尚的!也可能有人敬佩我善于给“后进学生”们带去欢乐,我会说:“不!不是我给他们带去了欢乐,而是他们给了我欢乐;或者说在没有师生界限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共同的欢乐!”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的火花,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

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前面谈到的学生心灵深处美好道德的萌芽,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依据。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不只是“后进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我多次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开始在几个“后进学生”中进行“看谁进步大”的比赛,半期语文考试时,让全班学生对《××进步大》的作文进行投票——由于学生们的作文只能写一位同学,这就使参加比赛的“后进学生”之间有了竞争,而且这种竞争随时是在学生集体的监督之中;由于学生的“选票”是考试作文,他们自然会认真对待,而这种“认真”必须体现为平时对那几个“后进学生”的细心关注。“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或听英模报告,便使“后进学生”从此成为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规律。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我从来不对“后进学生”提下不为例之类他不可能做到的要求,相反,我专门印制了“报喜单”,如果某位“后进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周犯错误的次数减少了甚至没有犯错误,就可以主动到我这儿来领一张“报喜单”,拿回去向爸爸妈妈报喜。

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平时上课老坐不住的陈元兵,有一次偷偷地在抽屉里“研制”炸药,结果引燃了书包,差点儿造成恶性事故。我严肃批评教育他后,主动给他介绍一位化学老师,让陈元兵“好好从基础学起”,结果他不但在课堂上“老实”多了,而且逐渐迷上了化学。伍锐在课堂上耍蛇,吓得全班同学不敢进教室,我介绍他与生物老师交朋友,后来生物老师叫他当科代表,还让他参加了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文建国上课从来不听讲,说是“听不懂”,但他对小制作特别入迷,零花钱几乎都用来买车模零配件,我便专门找到物理老师,请他指导文建国搞各种小制作,参加各种小制作比赛。万同一上课便睡觉,看不出他有啥兴趣爱好,我给他推荐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精彩情节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叫他在课堂上抄这部小说;两年过去了,他已抄了11本作文本……

出现“后进学生”的主要原因有:
1.家庭方面的原因(父母行为不正,父母离异)
2.学校方面的原因(教师歧视、教学失误,多次尝试失败)
3.个人方面的原因(街头结交,智力状况,身体状况)

转化“后进学生”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感情倾斜
2.唤起向上的信心
3.引导集体舆论
4.讲究有效方法

在我与“后进学生”长期磨合的过程中,我采用过的比较有效的具体方法有:

写“家校联系本”。让“后进学生”为自己确定一个“帮助人”,让这个“帮助人”每天将“后进学生”的表现(纪律、作业、进步、问题等)写在《家校联系本》上,然后让“后进学生”带回去给家长看。

填“报喜单”。每当新学期开始,我便印制好一叠“学生进步报喜单”,每个周末发给本周进步明显的“后进学生”,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

游玩。我常常利用节假日,邀约班上的“后进学生”和他们的“帮助人”一起去公园或野外游玩,有时把这样的活动当做对进步学生的奖励。当学生忘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而和我一起摸爬滚打时,我的教育已成功了一半。

集体评议。不定期由全班学生评选“最需要帮助的同学”,让班长当场公布结果,并对有关同学提出希望;过一段时间,再在班上评选“最近进步最大的同学”,仍由班长当场公布结果,并对进步大的同学发奖或“报喜单”。根据我的经验,这样前后两次评选活动的当选者往往是同一学生。

写“每日九问”。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

写“灵魂的搏斗”。引导“后进学生”自己战胜自己并体验其中的乐趣。某一“后进学生”做了一件他以前不容易做到的事之后,请他写“灵魂的搏斗”记述“战胜自我”的经过,然后在班上朗读,以激励更多的学生。

安排当干部。为了让“后进学生”也有体现自己尊严和才能的机会,我有时鼓动同学选他们当班干部,或者给他们安排一个“助理”、“干事”之类的“职务”。他们一旦有较好的工作成绩,即让全班同学给他们以褒扬和鼓励。

对手竞赛。让每一个“后进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

学生作文表扬。向学生布置写《××同学进步大》的作文,并在班上朗读或张贴,以形成一个催人向上的集体舆论氛围。

推荐好书。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并定期和他们一起讨论阅读体会,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

这些教学小窍门,李镇西老师用在了精神身体双孤独的万同等学生身上。《我和万同的故事》。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值得任何一位有多年教学经历和新手教师,已经准教师们拜读。我已经读完一遍,我认为我还会再打开,里面全是金玉良言,谆谆教导之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