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天的时间认真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其间多次被书中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那流淌在师生中的真情与爱,让我们深为动容。
李镇西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 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 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也做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也是一位很有爱心的老师,我的爱与教育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为什么在教育学生时,我没有李镇西老师的从容,却有了无力感呢?
我觉得与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爱,我缺乏了“专业”两个字。
一、专业的爱需要有专业阅读的支撑。
做了近20年班主任,我也读了不少班主任班级管理和班会设计方面的书籍,不过这些书籍都是和我同时代的一些知名班主任,比如:罗恩·克拉克, 雷夫,魏书生、李镇西、万玮、丁如许、梅红建、秦望、吴晓霞、梁岗、杨兵、郑学志、郑英等等,这些就是术类的书,而对于教育类的经典书籍,我读得太少了。
但是李镇西不同,他不仅阅读了很多经典的教育类书籍,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论德育》,马卡连科的《教育诗》等;而且还读了自己语文专业的书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等,这就使得无论他的教学还是班级管理,学生德育工作都有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因为站得高,所以思得远,能让他跳出教育看教育。
二、专业的爱需要我们有研究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教育。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教育叙事类的书籍,一本是王维审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另外一本就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个是单独的教育叙事,一个是以专题展现的教育叙事,而后者更能打动人心。
比如,就“后进生”转化工作,李镇西老师不仅分析了它的成因,还指出了转化他们时要注意要民主,要科学,要个性。并介绍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十个办法:
写“家校联系本”。 让“后进学生”为自己确定一个“帮助人”,让这个“帮助人”每天将“后进学生”的表现(纪律、作业、进步、问题等)写在《家校联系本》上,然后让“后进学生”带回去给家长看。
填“报喜单”。 每当新学期开始,我便印制好一叠“学生进步报喜单”,每个周末发给本周进步明显的“后进学生”,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
游玩。 我常常利用节假日,邀约班上的“后进学生”和他们的“帮助人”一起去公园或野外游玩,有时把这样的活动当做对进步学生的奖励。当学生忘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而和我一起摸爬滚打时,我的教育已成功了一半。
集体评议。 不定期由全班学生评选“最需要帮助的同学”,让班长当场公布结果,并对有关同学提出希望;过一段时间,再在班上评选“最近进步最大的同学” ,仍由班长当场公布结果,并对进步大的同学发奖或“报喜单”。根据我的经验,这样前后两次评选活动的当选者往往是同一学生。
写“每日九问”。 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
写“灵魂的搏斗”。 引导“后进学生”自己战胜自己并体验其中的乐趣。某一“后进学生”做了一件他以前不容易做到的事之后,请他写“灵魂的搏斗”记述“战胜自我”的经过,然后在班上朗读,以激励更多的学生。
安排当干部。 为了让“后进学生”也有体现自己尊严和才能的机会,我有时鼓动同学选他们当班干部,或者给他们安排一个“助理”、 “干事”之类的“职务”。他们一旦有较好的工作成绩,即让全班同学给他们以褒扬和鼓励。
对手竞赛。 让每一个“后进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
学生作文表扬。 向学生布置写《××同学进步大》的作文,并在班上朗读或张贴,以形成一个催人向上的集体舆论氛围。
推荐好书。 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并定期和他们一起讨论阅读体会,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
他用与顽童万同的13额个故事,认真地诠释了这十个具体有效的方法在转化过程中的应用。让我们从这些生动的故事中看到了教育的一地鸡毛,看到一位班主任老师在转化后进生时的尴尬与不易,但是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后进生坚持不屑的关怀和执着的爱。
再比如对“优秀生”程桦和王 铜的教育,李老师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如果没有对学生的深入观察,李老师不可能洞悉他们的内心,并借机因材施教。很多老师在培养优秀生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学生的分数高,而忽略了其性格中的不足以及心理上的缺陷,但是李老师却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所以,对与优秀学生,他更注意对他们卓越人格的锻造和培养。
第三、专业的爱需要我们对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
宁小燕的死,让很多熟知她的人深感惋惜,一个从小就很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选择在16岁就结束自己的生命呢?李老师不仅分析了宁小燕的日记,更从宁小燕自杀事件中去剖析我们的德育。
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还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
德育内容: 是唯上唯书,还是面对现实?
德育教师:是“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还是“灵魂工程师”?
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
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
德育方法: 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
德育过程:是虚假,还是真诚?
德育环境: 是封闭,还是开放?
德育管理: 是“人治”,还是“法治”?
德育评价:是片面评估,还是科学衡量?
这十个追问正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体现,思多远,才能行多远。正是源于他的专业思考,才让他的爱更有智慧,也更能体现教育面对活生生的人的时候的温度。
第四,专业的爱要有自己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
”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镇西的教育主张。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让每个人都能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李镇西的学生宁玮、万同、程桦、王铜等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外地市的杨守丰、闻春晓、冯珉娟也是幸福的,因为她们遇到了一位亦师亦友的大朋友李镇西。李镇西也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存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幸福,以及教育中人性的光辉。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是,智慧的爱,专业的爱,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而我,正需要用专业的爱来做更好的教育,更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