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月初有心摸索写作这条路以来已经一月有余,期间有过迷茫低落,有过灵感迸发的兴奋,有过遇见一群优秀人的欣喜,也有过动摇和诸多疑问,这篇文章是一篇阶段性复盘,纪念我求索途中的一些心声,也给目前准备写作变现者,或新技能学习者一点个人之见,观点也许有偏颇,万望包容!诸君觉得我的经历是否也有你的投影?
1.写作变现的欲望上脑期
• 大规模搜刮公众号,找寻投稿资源
从小到大除了教材课本,也算是涉猎了多多少 少数百本小说,传统经典的有,网络文学也有,时常感叹大神众多,万千笔法化自然,引得人心痒难耐。那些作者靠着自己的文笔写出新世界,卖出好版权,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有人说:“既然有人会赢,为什么这个人不能是我?”对啊,为什么不能是我?于是,写作变现的欲望就上脑了。好歹从小到大都被夸有才情,偶尔也曾经过市场检验,当年大学为烽火戏诸侯大神所写的《雪中悍刀行》书评还得了三等奖,获赠一套书。那为什么不再往前试一试呢?
首先考虑的就是我关注的众多公众号,我当时想,不少流量很大的公众号如果是个人运营肯定力有不及,所以肯定很多都需要优秀的撰稿人。然后搜罗了一番,果然很多都有征稿需求。有了需求,也就有了下一步,验证需求,于是我屁颠颠去逛起了知乎和微博,潜水多么快乐,时间挂啦而过…
• 知乎微博各方面了解市场
在知乎和微博中,以稿费、写作、征稿、公众号为关键词,能够搜出不少回答,很多回答写得甚至称得上干货。从这里回答里,我找到了很多不知时效性的投稿资源,写稿技巧,偶尔几个匿名泼冷水的又像是点破了什么天机。
这类回答在这几个月慢慢变多,而且看多了就会发现很多回答的末尾,都添加了自己的公众号,我意思意思的关注过几个,都是一些个人运营的公众号,有的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看在接收了他们的回答就勉强做个粉丝吧,但是后来看的多了逐渐有了一种被套路的厌烦。我隐约感觉这个市场水也不浅,也许我还没摸着门路。
• 想啥写啥投稿试探期
想着自己搜集的公众号征稿以及知乎上分享的投稿,自己不能做行动的矮子,然后想啥写啥,然后投了几个我认为符合征稿要求的公众号。
这些公众号审稿期三天到一个月不等,我挑了个能接受的一个星期的,然后就开始了每日期待的等待期。后来呢?后来自然是现实教我学做人,拒稿函文辞得体但十动然拒。这也推动我进去第二阶段。
2.被拒稿后的初步冷静期
• 加大公众号搜罗并方向初筛
被拒稿后,一方面我开始重新审阅投稿公众号和我投稿之间的差距,平台偏好是否对口,另外一方面也安慰自己,再换个平台试试。后来发现,不同平台的定位有差异,同一个话题,一篇稿子初步适合a也不一定适合b。
再然后,我开始进一步搜罗公众号,并在心中对它们进行了初筛,适合我个人风格的,不适合但是适合锻炼笔力的,我不喜欢的,以及打死我也写不出来的。
• 报写作课程试水
考虑到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与其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去各个公众号探水,花精力不说还费时间,甚至投入了时间但不得章法,一无所获,还不如花钱听听内行人的做法。于是,我报了课程,不要期望点石成金的妙法以及实践最重要是听任何一个但是任何课程的首要心理准备,比较容易求仁得仁。师长所授都只是法,只是法之一种,每个人的道,每个人自己的法说到底还是得自己摸索。
• 合适的内容再找合适的投稿
提醒:这个阶段的合适都是从自我出发。所谓合适的内容,自然是自己不排斥并且有感悟有话讲的内容。这个合适的投稿,指的是稿费符合心理价位,审稿时间基本能接受,平台内容调性基本符合。这个阶段的结果?还在等待中,不排斥再一次教我学做人的可能_(:з」∠)_
• 自我复盘与困惑
也是在这个时候,当时急切想变现的躁动慢慢和缓,自我认知也开始逐渐清晰,在这个三分热度情绪化探索新技能,新市场的过程里,理性思考第一次回归。于是有了以下的自我复盘和困惑。
3.初心和功利心之间摇摆躁动
• 短期变现的诱惑
短期变现除了心理上的愉悦,还有经济上的惊喜和满足。对于工资不高的我,可能变现意味着周末的一顿大餐,意味着一个心愿清单的实现,意味着更多一点未来财富自由的可能性。热爱写作不假,很多灵气逼人的作品确实也没有很多技法,自然有一副天然去雕饰的美好。但是不得不承认,某些时刻,是变现后的物质激励压倒了我对写作的热爱。一旦受了诱惑,便很容易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
• 这些可爱的同路人
什么时候惊醒的呢?如果说写作课程给我带来最宝贵的是什么,我觉得是看到了一群爱写作又很努力的小伙伴。有小姐姐坚持日更,笔耕不辍,有的姑娘将作品精雕细琢,接连上榜,有的宝妈一边带孩子一边看书打卡,敬佩的同时,我承认自己的愧疚。因为,也许某一刻,我只是迷惑于结果,但懒于下苦功,知易行难,幸好得遇同路人。
• 自我成长路径规划
后来,我在多个深夜与自己数次对话:
问:如果不为了回报,你还愿意学习写作吗?
答:愿意,但估计动力不足,毅力不强。
问:那些公众号热文真的是你想写的东西吗?
答:一小部分是,我讨厌纯流量博眼球。
问:那你真正想写什么呢?
答:书评,拆书稿,观点分享,是为心中真正喜欢的文章做出分享,既能让自己巩固所得,又能分享心头所好给更多的人。
技能干货,快时尚不过过眼云烟,只有那些痛苦甚至枯燥,需要沉心学习的技能干货,才是日后腾飞的燃料。
剧本,小品文,小说,可以自娱自乐,可以磨练文笔,也许还能为未来铺路。
追问:这些适合公众号平台吗?
答:有些适合,有些不适合。
再问:所以你准备怎么办?
• 回归理性分析
公众号,杂志,小说出版都是写作可以走的路,文笔铺路是自然,但各有不同的走法,自然也有不同的未来,所以我应该怎么办呢?
喜欢的适合的,持之以恒,兴趣只是第一步,我不是天才,写作技巧只有经过了刻意的学习磨练,才能最终道法自然。
至于变现,那就是个经济学问题了。
4.君子不器和适者生存
• 写作的多充兼容性特征
写作的多功能性。写作是一个既可以表达作者心中所感,又能经由作者创造一个世界的奇妙魔法。用好了可能是药,用不好可能是毒。韩非子说“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君不见口诛笔伐有时也是无形宰人刀。
写作的专业兼容性。写作也是最基本的职场技能,能够有一副笔杆子,领导青睐同事羡慕,对于自己更是能够锻炼更流畅的表达,更缜密的逻辑思维,增益颇多。并且这种技能并无学科专业限制,所有知识和观点存在的地方,写作就存在。
写作的盈利性。写作也可以分为写给自己和写给他人的。两者有可转换性,但写给他人,写给市场的,很多时候可以给作者带来收益。这就涉及到了写作市场的问题。
• 有才和有市场之间的平衡
从经济学角度,任何一个市场都可以从供需两方面分析。供:即作者写文。需:即市场需要。任何卖座的文字本质都是供需的完美碰撞加上市场营销的锦上添花。
那么对于写作者而言,就需要在自我表达和市场需求中找到平衡。一味的表达自我,那是日记,也许也有其市场但必然不是主流。盲目的为市场发言,也容易没了风骨和灵魂。只有在自我和市场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才能够才财双收,所以如果为了变现,必须了解市场和市场背后庞大的商业生态圈。
• 写作知识付费圈的套路
以目前公众号为例,公众号发展于数年前,目前流量百万级别的也不是少数,早期入场玩家,稍有运气和智慧,到现在已经是庞大的流量,流量带来关注和资源,也带来更多的知识输出的要求。
个人的能力是有极限的,所以才有了向外征稿的需求,才有了各大平台的签约作者,他们就是储水池和造血机。但处于成本考虑,一旦生长性平台获得了足够的签约写手,出于成本考虑,后期的签约只会越来越难。纵然长期征稿有效,因为已经有了长期供应商,拒稿率自然与日俱增。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因为目前从外部看,各大平台已经逐渐过度到了近乎饱和的成熟期了。那么这个市场中的重要资源是什么?合适的才华,这个是永远的硬通货,因为只要流量不遭受悬崖式暴跌,那么即使是成熟期也是流动中的成熟期,机会并未锁死,何况还有后起的黑马。投稿渠道,是的,但是运气成分也有,并且我们并无法判断这个公众号真正所处的阶段,只能多试探。编辑资源,或者说是圈内人的桥梁,这个很重要,然而我暂时不了解,这里就不展开了。
所以各种写作圈的模式应运而生,在这个模式里,他们出售的是什么:写作技巧分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吧。圈内人的身份,可能是过稿经历,可能是对接的平台资源,以及所聚集的同道中人的社群。这些先发优势,高超写作技能的自然禀赋,供应关系,以及被吸引的目标群体成为了他们的变现方式。他们有错吗?并没有,只能说任何一行都有入行的门槛成本而已。
• 取其精华及个人成长
那么在这种知识付费年代里,我们该怎么做?上,成为参与者,即投入平台自来课程,难度不小。中,考虑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选择靠谱的课程,学尽每一滴精华以及之外的东西,实现后期的自我增值。下,买了课程不看不思考,沉醉于学习的假象。其他,尽信书不如无书,沉下心找自己的路。
• 知行合一最艰难
最后的最后,写了那么多,复盘了那么久,终究是知易行难,后面要走的路还长,砥砺自己做好知行合一吧。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