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
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心伤气虚而肾邪乘之,从少腹起上冲咽喉,肾脉所循之处也。其水邪逆上凌心,故发作欲死,少顷邪退还止也。
豚为水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攻之象,此证因以为名。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气上冲胸腹痛者,阴邪上逆也。往来寒热者,邪正交争也。奔豚虽曰肾积,而实冲脉为患。冲主血,故以芎、归、芍、草、芩、半、生姜散其坚积之瘀,葛根以通津液,李根以降逆气,并未尝用少阴药也。设泥奔豚为肾积,而用伐肾之剂,则谬矣。
此言奔豚之由肝邪而发者,当以奔豚汤畅肝气而去客邪也。厥阴之为病,气上冲心,今奔豚而见往来寒热腹痛,是肝脏有邪而气通于少阳也。
“奔豚汤方配:甘草二两(炙)、芎䓖二两、当归二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半夏四两、生姜四两、葛根五两、桂枝三两。《金匮要略》作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凡发于惊者,皆本汤主治,故即以病名汤。此方合桂枝、小柴胡二汤去桂去柴,以太少合病治法解内外相合之客邪,肝气不调而加辛温之芎、归,热气上冲而加苦泄之生李、葛根,不治奔豚正所以深于治也。
《本草别录》云:李根皮大寒无毒,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知是李根皮乃本方之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