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内七篇已经读到了应帝王篇,应帝王篇的篇幅不是很长,感觉刚开始读却马上就要结束了。结合南怀瑾老先生的《庄子諵譁》看,依然觉得受益匪浅,思想又展开了些。
在《庄子·应帝王》中有两句挺有感触的话是:“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和“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
下面直接分享《庄子諵譁》中的精彩片段内容:
“因以为弟靡”,什么叫“弟靡”?这是《庄子》里特有、独见的,其他所有文学里没有见到。弟靡这个东西,简单明了地说就是佛学一个名词,游戏三昧。他说懂了道的人,处在这世界如梦如幻,一切皆在游戏中,连生死都是游戏,现实的事更是游戏,没有哪一点不是游戏,不必那么去认真;换句话说,你认真也无妨,认真也是游戏,不认真也是游戏。你在这个世界上游戏一场,这是一个共有的、共同的波流。一切都是游戏,如幻三昧。
“于事无与亲”,这是应帝王第一个秘诀,入世的秘诀。有道之士到这个世界做人做事,做任何事都是无与亲,不亲。不亲是什么?就是佛学里的不执著,不抓得很牢。该做生意就去做,人生应该做的就去做,做完了,行云流水,游戏人间;一切善事都做,做完了不执著,不抓得很牢。对自己生命更不要抓得很牢;年纪大了,总有一天再见,再见就再见,没有什么关系,一切听其自然,万事不执著,这样才能够入世。
“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佛家讲不执著,讲无我,庄子讲无与亲,孔子也是一样啊!孔子同佛的说法相同;他说“毋意”,就是不要主观。“毋必”,不要必然;“毋固”,不要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不要只有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孔子的四大法门。等于佛在《金刚经》上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以我看来,这三位老师,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因为都差不多呀!假使把孔老夫子的头发剃光,坐在释迦牟尼佛的位子上,讲孔子讲的这些话,不都是一样吗?他两位说法多么相同啊。
读经典,越读越感悟到儒释道的相通之处。就如看不同的悟道者用手指向同一个月亮。
在庄子的内七篇中,也感触到庄子反复地表达出一种自在的境界。如在大宗师篇中说的无事而生定,以及应帝王这篇中的于事无与亲。(往期文章:领悟:无事而生定)
于事无与亲,入世做事既认真又不必太当真,该认真时也认真,该做什么也都做,不是说只躺平或者糊弄,是不执着去抓住什么,给自己定位成什么样,或者拿个框给自己框住,认为必须是什么样。
举个生活的例子,母亲需要照顾和陪伴孩子对不对?出于人之常情和世间的道理,是这样的。
然而如果把这件事抓得太牢了,偏激地把母亲的人生定义为她的任务和重心就是带好孩子,她的生活就应该是围绕孩子家人而展开的,这么一想可能瞬间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压迫感。
那我们说照顾和陪伴的道理好像是没问题啊,是没问题,但是一旦执着了,过度了,和这件事太亲了,就容易产生偏执,产生恶,产生问题。
因为太亲了,容易产生过度的依赖和寄托,而世间的善恶是会相互转化的。过于的亲和善可能最后反而因过度捆绑和索取不得而产生排挤,逃避和和怨恨。
即使没有这些怨恨,但是因为有很大的执念,一旦比较亲的人事物有变动,比如家庭关系以及自己擅长的工作等有变动,人可能会陷入到危险的状态里,被业力推着走。
由此再去体会老子说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只是若有若无地做着事情,做了像没做一样的心态,于事无与亲。受亲近,受赞誉都已经是其次的境界了。更何况于执着那种亲近和赞誉呢?很多时候,人心的累也是由此而来。
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庄子说的于事无与亲,在世间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去体会。这也是入世心态的关键。